第39期

怎樣看香港前途

南產

《先驅》第39期,19968

今天在香港,凡是為一年以上的前途作打算的人,沒有不考慮到97回歸的影響的。許多人越來越擔心港人快要喪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政治活動自由、甚至人身自由;但也有人覺得擺脫英國統治才是中國人吐氣揚眉的日子,而且指出將來不但議員全部民選,連行政長官也由民選,可見回歸後才是真正民主的開始。至於香港經濟的前景,也有悲觀和樂觀的兩派看法。民生第一。就從經濟前景談起吧。

經濟前景

對經濟前途樂觀,是中英一致的官方看法。本港的大財團和外國政府也是這個論調。他們首先指出,中國政府十幾年來一直保證維護香港原有的資本主義自由經濟制度,有種種理由可以相信這是誠意的。其次,香港許多優越條件都還維持著,其中包括:地理位置、通訊和交通運輸的便利,發達的金融機構,經濟機構的廣泛國際聯繫,能幹的企業家和勞動力,高水平的公務員隊伍。這些都是很實在的對香港有利的重大因素。

台灣、新加坡、泰國等地同香港的競爭自然不容忽視。但是它們想勝過香港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泰國同香港的差距相當大。台灣和新加坡有些條件同香港近似,但是香港同中國大陸的關係密切,無論台灣還是新加坡都沒法比。有人擔心珠江三角洲和上海會成為香港的勁敵,甚至擔心中國政府特別扶助它們來代替香港。但是中國當局表示並沒有這樣的打算。他們說,不論珠江三角洲和上海怎樣開放,始終還是整個大陸的社會主義體系的一部份,不可能完全取代純粹資本主義的香港。什麼社會主義,自然是胡說八道。但珠江三角洲和上海同香港有很大差別,卻是真的。不但上述香港的優越條件不是它們輕易能夠趕上的,而且中國政府的確有許多顧慮,不容易下決心在大陸的任何地區實行香港這樣自由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至於有意去扶植其他地區來代替或壓倒香港,既然香港馬上就回歸中國了,中國政府更沒有這樣做的需要。相反,維持香港的繁榮和經濟自由,最大的受益者正是中共上層官僚。他們或親屬可以來這裡完全合法地發大財,也可以利用這條通道把他們的財產和人員轉移到外國去。所以,不論從香港的競爭能力看來,還是從中國政府的政策看來,只要中國大陸的經濟繼續發展,香港的經濟前途,籠統地說,是不用憂慮的。這也就是大財團和中英政府都抱樂觀的根據。

但是,香港的工廠工人的感受卻大不相同。八十年代末期以來,工廠工人明顯地受到失業或開工不足的打擊。原因是工業資本轉去大陸或東南亞工資較低的地區。由於香港工業一向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這個轉變的影響很大,而且會是持久性的。工廠以外的許多行業,也受到連帶的或類似的影響。再加上西方失業潮和移民回流的影響,近年香港打工仔找工作普遍比較難了。

大體上,香港的轉口貿易、運輸、電訊、金融等行業會繼續興旺,以香港為基地的工商業者仍舊大有可為,賺到許多錢。他們有不少錢是在外地投資賺來的,其中會有相當部份投入香港的金融市場,而且帶動地產、旅遊和各種服務性行業。但是製造業的衰落恐怕難以扭轉。想在香港發展高科技的製造業,並沒有適當的條件。香港的資本家仍會有不少的工業投資,但是他們的許多工廠不是設在香港,主要的勞動力不是在香港僱用。因此,產業工人在香港人口中所佔的比率會降低,在整個經濟和社會關係上的比重也降低。那些原先在製造業裡工作而教育水平較低的人,前途最不樂觀。一般打工仔的生活前景也不樂觀。以前那種不愁沒工做的日子,恐怕難以再現了。這對於未來香港社會和政治的演變,是個很值得重視的因素。

總括起來,可以說,香港的經濟前景對於資本家是樂觀的;對於律師、會計師、測量師等專業人士也是大有可為(上月底在公開論壇上,譚惠珠特別向陸恭蕙指出這點),但是對普羅大眾就不大好了。換句話說,在籠統看來的繼續繁榮中,有越來越明顯的兩極分化。這也是樂觀論和悲觀論都言之成理,都有人相信的原因。那些掌握著經濟大權,因而把本身的利害當作社會「整體」利害的人,自然有理由保持樂觀。

社會運動前景

既然經濟前途有人快活有人愁,社會更加兩極分化,普羅大眾生活困難,似乎就有發展社會運動的條件,尤其是製造業工人會對工會運動比較熱心,希望由此爭取生活的保障和改善。但實際上問題不是這麼簡單。

工人的生活陷於困難,自然希望有辦法改善。但是那時工人不一定是支持工會運動。在工會運動本來相當強大的地方,已經參加工會的工人,遇見工作和生活條件惡化的時候,大概會首先希望靠工會來解決問題。至於是否堅決持久地支持工會,就要看工會能否有些成就了。如果工會確實積極奮鬥,而且有實際的成績,工會會員自然會更熱心擁護,原先沒有入會的工人也會加入或者成立新的工會。反過來,如果工會運動沒有實際成就(接連的失敗,或者領導者根本不積極,或者做法錯誤),工人就會對工會運動冷淡下去。在那些工會運動本來比較發達的西方國家,最近二十年左右的情況,正是在工人生活趨於困難的時候,工會衰落了,而不是發展。

長期以來,香港的工會運動都處在很低的水平(可以說,自從1927以來都是這樣)。不但參加工會的工人比率低,而且工會實際為工人爭取得到利益的例子不多,涉及較大範圍的重大成就尤其少。製造業一向是工會運動相對水平不高的部門。而由於本行業衰落所引起的失業問題,又是靠普通的工會行動(集體談判、罷工等)難以解決的。所以這個問題大概不能促成工會運動的發展,反而會加重發展的困難。

上述的展望並不表示對今後的工人運動悲觀,更不是說不值得去奮鬥。工會運動並不是工人運動的全部。發展工會組織更不是。工人群眾有可能並未參加工會就直接採取強有力的行動,要求政府和整個社會負起責任,解決失業者的生活困難和失業問題本身。工人可以直接採取政治行動,也可能未參加工會而先參加工人自己的政黨。

當然,工人大規模參加政治行動和參加政黨也不是容易的事情,眼前在香港也還沒有良好的條件。同時,一般來說,工會運動和工人政黨運動之間有相輔相成的關係。但這裡想指出:工人運動的發展途徑不是只有一條,更沒有一套固定的循序漸進的模式。所以有志者應該懂得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要根據具體的形勢採取適當的策略。

香港的社會問題自然不僅是工人的問題。97前後可能變得更尖銳的社會問題也還有其他,例如婦女問題。不過,其他方面的社會運動在香港的發展比工人運動的水平更不如,這裡不打算特別分析,只想指出三點。第一,每種社會運動都有它自己的重要性和獨立性,不能說誰是統領,誰是附屬。第二,每一種社會運動的發展都沒有一定的模式或程序,都有可能很快採取政治性的行動。第三,一切被壓迫者的運動,如果想達到遠大的目標,都需要互相合作,尤其需要同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運動合作。

政治前景

中共接收香港後,一定會對港人原有的言論自由,新聞自由和政治活動自由加以限制。它已經公開表明這種意向,而且著手策劃具體辦法。在這種前提下,談什麼推行民主制度,真是可笑又可鄙。至於所謂將來會實行民選行政長官,那只是拙劣的騙局。因為人民只有投票權,卻沒有權利提出候選人。提名權是在官方的提名委員會手上。(編者按:參看本期另一篇專文)

中共的意向十分清楚了,但是它能有多大成功的機會呢?那個黑暗時代會維持多久呢?港人會不會服服貼貼地接受這一切呢?每個問題裡都包含許多變數。撇開大陸可能不久發生政治巨變的因素不談(這種可能是不容抹煞的),光是港人的反應就有多種多樣的可能性,並非一切已成定局。

籌委的工作,尤其是籌設臨時立法會這方面,是令一般港人很反感的。但是估計很難出現積極的反對行動。因為,積極有效的行動,就是群眾自己成立對抗的民意代表機關,這恐怕同群眾現在的政治水平和決心相差太遠了。現在群眾的反應主要還不超過憤慨和譴責。

等到行政長官和臨立會議員推選出來,會引起什麼性質和程度的群眾反應,這一方面要看推出來的人選和具體過程,另方面也是群眾的政治水平的考驗。現在只能推測,群眾大概不會完全冷淡,但也不容易有很強烈的行動。因為這時真正有效的行動,也等於成立群眾自己的政權。有膽識的民主派,會把握這個時機做最廣泛的政治教育和組織的工作。

第一任行政長官和臨立會實際開始工作,尤其是制定一些涉及群眾物質利益的法律和政策的時候,應該是最容易引起群眾的強烈反應的時候。實際上會怎樣,當然受許多因素影響。其中最基本的,是群眾的情緒和政黨的態度。

雖然香港欠缺強烈的群眾政治行動的傳統,而且現有的比較最大、又一般認為是比較激烈的民主黨,其實是相當溫和甚至軟弱的,它始終沒有放棄同中共專制政府和解的願望──雖然如此,我不相信在臨時立法會任期的那一年裡香港會風平浪靜,群眾完全無所作為。理由主要有:第一,到時不會沒有令群眾很反感的事情;第二,我不相信群眾軟弱得那麼厲害;第三,不相信中共的暴力威嚇那麼有效;第四,甚至像民主黨那樣的黨,也會被逼上梁山。

最重要的不是分析和推測是否準確,而是怎樣充份了解各種可能性和機會,為群眾的利益積極奮鬥,以及採取適當的策略。

1996714

分類:第39期, 政經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