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基
《先驅》第42期,1997年2月
發動這次南韓大罷工的主要工會是非法的工會民主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它成立於1995年十一月,有超過四十萬會員。
五十年代韓戰結束後,軍事政權推行企業所控制的黃色工會,即韓國工會聯會。南韓工運發展不大。但踏入七十年代,工運復甦。那個時候,紡織業是南韓最重要的經濟部門。而復甦的起點,乃是一個叫做全泰壹(譯音)的紡織工人抗議而自焚而死。他膝下放著勞工法,宣稱「我們是人,不是機器!」他的自焚觸發了不斷的罷工浪潮,雖然經常被擊敗,可是沒有因此阻止運動發展,最後演變為1980年的光州起義。起義遭到南韓政府(美國背後支持它)的殘酷鎮壓,使運動暫時沉寂下去。
1987年,有個學生在警署內被虐致死,引發了另一次抗議浪潮。但是,這時候的南韓經濟,因而是工人階級,都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前是輕工業為主,可是,經過廿年的工業化,到了八十年代,南韓重工業急劇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巨型企業,如現代、三星等,五間最大公司每年的營業額,在未來兩三年可達到一千三百億美元。因此,重工業及基礎工業的工人階級也成為最有組織能力、最有戰鬥性的工人。1987年罷工浪潮持續了三個月,可是其激烈程度迫使當時的總統全斗煥第一次舉行全民直選總統,以及放鬆了政治控制(在此之前,即使閱讀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犯罪)。這樣也使得工人爭得較高的生活水平。但更重要的是這次群眾運動催生了新的、民主的工會,獨立於黃色工會━━韓國工會聯會。
1990年,各獨立工會成立了全國民主工會會議。不過,仍然有大批獨立工會沒有參加,特別是那些大企業工會。他們害怕一旦參與便喪失了合法地位。其他如鐵道、地下鐵路、印刷、醫院等工會也沒有參加。
1994年開始籌備新的聯合會。政府出面干涉,逮捕了一大批活躍份子。但這未能阻止他們在1995年底成功創立聯合會。成立大會在延世大學舉行,共有二萬人參加。政府的勞工部長宣佈聯合會為非法,但與會者不加理會。第二天他們舉行了大集會,吸引了全國各地共七萬人參加。巨大的集會使金泳三政權不敢輕舉妄動,雖然在此之前它從不手軟地對待示威者。
面對可能的鎮壓,南韓工人一面大力發動群眾,一面尋求國際工運的支持。德國那個強大的五金工人工會答應在政治上全力支持聯合會。
1995年11月21日政府逮捕了聯合會主席。聯合會並沒有屈服,反而更大膽地要求承認新聯合會,讓所有因罷工而被開除的工人復工。
1995年1月,有三個南韓工會領袖訪問德國,接受了一家社會主義報紙的訪問。他們本是南韓一家與德國企業Bosch有密切關係的工廠工作。他們在訪問中介紹了南韓工人的狀況。他們說,自1987年工資是有上升的,不過,即使在大企業,基本工資只夠起碼生存所需。至於在中小企業,情況更差。雖然工時也減少了,可是南韓工人仍每週平均工作50小時,盡管法定的工作小時是44。有些工廠甚至達到每週60小時。此外,基本上沒有任何福利。1994年共有2700工人因工死亡,即平均每天有七、八個。
他們說,他們在自己工廠的工會發起於1987年。爭取民主化的運動大大幫助了工會運動的發展,改善了工人的生活。但是,目前有一大任務:就是爭取廢除三條法例:(一)是禁止第三者介入勞資糾紛的法例,(二)是禁止工會從事政治活動的法例,(三)是禁止同一企業有兩個或以上的工會(此舉其實是讓黃色工會享有壟斷地位)。
雖然自1987年以來,工資已提高了,可是南韓資本家就以輸入外地勞工來壓低工資。因為外勞工資比南韓工人低。現在共有十萬外勞,主要在小企業工作,而待遇很差,工資只有南韓工人的四成。有些團體爭取外勞應享有平等權利。雖然到目前為止工會不很積極,日後他們會挺身而出為他們爭取平等權利。
南韓資本的另一個辦法是移資海外那些工資較低的地方。工會領袖承認南韓工人對此注意不夠,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工人的國際性團結合作。最後,他們的確對德國五金工人工會那樣強大的工會印象深刻,可是他們也注意到這些工會有點官僚硬化,缺乏群眾性的參與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