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

520後的台灣政經走向與出路 我們的看法

鄭谷雨﹝台灣﹞

《先驅》第38期,19966

在一片歌功頌德聲中,李登輝完成了民選總統的就職大典。總統大選前後,主流媒體不斷宣傳總統直選的偉大意義,聲稱開創了一個「人民做頭家」的新時代。可是,只要我們將視線從報紙電視前移開,轉向工廠、農村和都市中高聳的辦公大樓,我們就會了然:一切都沒有改變,人民還在辛苦謀生,頭家依然高高在上。台灣當然沒有走入「人民做頭家」的新時代,相反的,我們認為只要目前的趨勢不變,「頭家愈來愈好業、人民愈來愈散赤」的社會就在眼前。

統治者高舉「自由化、國際化」大旗

在未來數年內影響台灣社會經濟發展的諸多因素中,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當前統治者所推動的「自由化、國際化」政策。長期以來,在統治者和眾多自由派學者的宣傳下,「自由化、國際化」似乎成了能夠解決台灣種種痼疾的靈丹妙藥。近兩三年來由當局大力推動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便可說是這十多年來「自由化、國際化」政策的總匯整。整個「亞太營運中心」計劃就是希望透過制度法令的修改,使台灣能夠成為跨國資本和本地資本的投資樂園,以及它們進入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的橋頭堡:一方面試圖藉此讓台灣能在後冷戰時期全球經濟強權大會戰中延續命脈,一方面盼望跨國資本大舉來台能使台灣進一步「國際化」,以便在日益密切的兩岸經貿關係中得以增加與中國大陸維持政治分立局面的籌碼。

同樣的,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也被當局視為另一項重要的「自由化、國際化」政策。官方宣傳加入WTO使得貿易自由化後能為我們帶來世界各地物美價廉的產品,提供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機會。為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發展台灣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政府各部門官僚機器紛紛啟動,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放寬跨國資本投資業別及股權限制、跨國公司來台五年免稅、外匯自由化、加速公營事業及碼頭機場的私有化、削減對國內農產品的保護…

開門揖盜的「亞太營運中心」計劃

如今,「自由化、國際化」已成了一種不容挑戰、不許討論的霸權。在政府、學者和媒體的大量宣傳下,「自由化、國際化」似乎成了全民的共識、台灣未來的希望,任何會輕輕觸碰此一政策的行動都會受到打壓,最近銀行員納入勞基法保障範圍的要求,金融資本家不分本土、外來皆以妨礙發展亞太金融中心的理由大加反對。同時,只要有人略表異議,馬上就被視為既得利益者,人人皆得而誅之。公營事業工人反省「民營化」道路卻遭抹黑便是鮮明的例子。

對於官方和自由派學者這整套的發展策略,我們並非簡單的以「能否成功?如何才能成功?」的角度來討論評判。相反地,我們對這整套發展策略抱持根本的質疑,對它已經及未來將帶給台灣社會的惡果有著深沉的憂慮。首先,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找尋投資樂園,攫取了豐厚的利潤,卻帶給地主國嚴重的後遺症:貧富差距擴大、經濟結構畸型發展而嚴重依賴歐美中心國家、高污染工業造成環境徹底破壞……而跨國公司結合地主國統治者鎮壓社會運動更時有所聞,早已是世界各國進步學者、社會運動批判、抗爭的對象。只有在台灣的我們對跨國公司的罪惡還缺乏警覺,然而,有什麼理由可以讓我們相信,跨國公司將獨厚台灣人民?

加入WTO之後對台灣社會的衝擊更迫在眉睫,首當其衝的就是農業,在美歐農產品傾銷下,農業勢必進一步萎縮,農民生活也將陷入困境。此外,經建會官員也承認加入WTO後台灣失業率不但會進一步擴大且將是長期現象。「自由化、國際化」政策的推行將使台灣經濟更加依賴外貿,也就是說將更容易受國際資本主義經濟波動的影響,企業面臨的競爭也會加倍的劇烈,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薪資勞動者的勞動條件勢必更加惡化,因裁員、關廠、倒閉導致的失業人數也將節節高昇。事實上,台灣自1984年開始推動「自由化、國際化」政策以來,關廠連連,貧富差距日增、物價上漲抵銷了受薪勞動者薪資的成長,「自由化、國際化」政策的惡果已經浮現!

拋棄三黨情結,「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這整套的「自由化、國際化」政策雖然是國民黨所主導推動,但兩大反對黨──民進黨和新黨也表示堅決擁護。它們雖身為反對黨卻從來未曾真正站在台灣廣大受薪勞動者的立場對當前社會經濟制度提出根本性的批判與反省;除了選舉時的空洞口號外,無法指出真正值得人民為之奮鬥的出路。從去年立委選舉後台灣政局的發展看來,三黨不但在本質上愈來愈接近,在政策上愈來愈雷同,更形成一種聯合分贓的體制,共同瓜分政治高位與經濟利益,這正是台灣「三黨政治」的真義!

站在台灣廣大薪資勞動者的立場,我們以為,不論未來台灣的政治生態如何重組,三黨如何合縱連橫,都無法真正改變當前惡質的社會經濟制度。長期以來,台灣大多數基層民眾對於自身的苦難、社會的不平、經濟的困頓不是歸之於命運就是期待政客施予小惠或英明領袖能夠加以照顧,事實證明,這種心態只會造成更深重的災難。

集結社運力量、反省運動路線、厚植草根基礎

我們認為基層大眾應該拋棄這種聽天由命、任人宰割的思想,需要相信大眾自己的集體力量可以打開出路,相信我們自己不只有消極的投票權利,更有權直接決定社會財富如何分配,打破官僚和資本家對社會經濟命脈的掌控,追求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當然這個目標不是一下子就可以達成,需要我們長期努力,一方面爭取各種眼前的、局部的權益,一方面擴大團結面(國內的和國際的),進行政治奮鬥。

我們認為,解嚴前後開始逐步發展的社會運動正是實現這個平等社會的力量所在。不容諱言,台灣的社會運動不但力量仍然薄弱,在運動方向上也還有許多爭議,所以當前的首要工作就是集結社運各領域、各組織的力量,去除成見,存異求同;同時反省過往的運動路線,強化基層工作,充實草根基礎,並且開展和亞太地區以至於全球進步社運力量的協同作戰,這在資本國際化、全球政經互動已趨緊密的今日尤其重要。這個工作雖然漫長而艱苦,卻應該是唯一根本有效的方向!

分類:第38期, 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