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期

關廠,又見關廠

楊偉中(台灣)

《先驅》第38期,1996年6月

自去年上半年以來,關廠問題又再度浮出檯面,成為不少人關切的話題。其實關廠問題在台灣早就不是新聞,大規模的關廠已經持續近十年了(參見表一、表二)。直到最近由於失業率升高,九六年三月達2.24%,創九六年來的新高點,而關廠被認為是失業的主因之一,才重新引起社會的注意。這幾年台灣企業界普遍發生的停工、關廠及資本外移的現象,反映了台灣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許多問題,值得我們加以密切的注視。

 

(表一)歷年年工廠註銷家數及關廠引發勞資爭議概況
工廠註銷家數 關廠爭議件數 關廠爭議人數
1988 3658
1989 4321
1990 7468 59 2683
1991 4873 96 2712
1992 6988 77 2154
1993 4664 79 2950
1994 6917 2483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表二)一九九五年四月至一九九六年一月因關廠歇業失業人數
年月 95.04 95.05 95.06 95.07 95.08 95.09 95.10 95.11 85.12 96.01
人數 28000 31000 30000 26000 24000 30000 32000 42000 36000 4900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關廠或資本外移是因為工資太高嗎?

政府官員、資本家和許多自由派經濟學者都不斷強調資本家之所以要關廠,要將資本外移至東南亞和中國大陸,就是因為台灣工資大幅上漲所致。事實上,資本選擇投資的去處是基於利潤的考量,然而影響資本家賺錢與否的因素很多,資本會外移,工資不是唯一因素,甚至未必是主要原因。

在某個階段,某些產業(如高科技產業)的資本會移往擁有先進科技的地區以便掌握新技術,這時工資高低並非投資流向的主要考量,掌握先進技術的地區往往也是高工資的地方。最近台灣政府鼓勵一些產業前往美國投資或購併美國企業正是明證。

另外,地主國統治者推行的社會經濟政策也是資本考量的重要因素。有些國家缺乏環境保護政策或嚴格的藥物管制措施,便是許多中心國家高污染、高毒害工業投資以及跨國藥廠試驗新藥的樂園,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1984年造成印度玻帕爾居民2500人死亡的聯合碳化物公司以及給台灣帶來嚴重鎘污染的日本企業不過是冰山一角。現在世界上區域經濟集團紛紛成立,這些組織(如北美自由貿易區)往往對內開放而對締約國以外產品設限,有的企業為開拓市場便前往投資,以避免受限,這是另外一種情形。

還有一些其他的情形,就不一一列舉。事實上,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工資並不高(見表三),在「亞洲四小龍」中僅略高於香港。同時,這幾年來實質工資成長率逐年下降,經濟成長率卻還保持平穩,且超過實質工資成長率(這表示社會增加的財富被資本家瓜分了大部份)(見表四),關廠還是不斷發生,可見將關廠、資本外移歸咎於工資上漲上是沒有什麼道理的。

歸根究底,只要有更大利益可圖,資本就會改變投資的地點。從前台灣被視為投資樂園,這幾年國際經濟形勢轉變,台灣對資本的吸引力下降。而中國大陸改走資本主義道路,推行討好外資的開放政策,使得在台灣的資本家找到新樂園(當然還有東南亞),才是導致關廠連連的主因。另外,台灣近年土地飆漲,許多廠區地價攀高,老闆為謀取暴利,便關廠以出售或「開發」土地,這也是關廠的又一大原因。1988年新光集團的新光紡織士林廠及1993年台塑公司三峽廠、關渡廠的關廠正是典型的例子。

 

(表三)一九九四年各國製造業每小時名目薪資(以美元為單位)
台灣 韓國 新加坡 香港 日本 美國 加拿大 法國 德國 英國
5.74 6.01 6.11 5.41 23.91 12.06 *12.25 7.86 15.15 *9.30
*為九三年之數字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表四)台灣歷年實質工資成長率及經濟成長率(GDP)比較
年份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經濟成長
年成長率
(GDP)
11.64 12.74 7.84 8.23 5.39 7.55 6.76 6.32 6.54 6.06
非農業
實質工資
年成長率
9.36 9.26 9.37 9.56 8.8 7.11 5.51 3.84 2.39 1.83
製造業
實質工資
年成長率
7.44 8.54 10.18 10.72 9.93 6.73 4.82 4.51 2.05 1.47
資料來源:行政院勞工委員會

關廠對社會造成什麼衝擊?

關廠發生,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該廠的職工。關廠不只會造成勞動者一時的失業,更影響他和家人未來的生活。台灣的勞基法規定,工作年資滿二十五年的工人可以領取退休金。在關廠案例中,許多年資即將屆滿的工人因為關廠而無法領取退休金,使得被資方遣散後生計陷困境;不少老闆便是眼看屬下工人年資將屆,為了規避龐大的退休金,所以決定關廠。

自八十年代中以來的關廠風潮很大一部份是集中在紡織、電子、成衣等勞力密集的加工製造業,這些行業向來是低工資、長工時、勞動條件較差的部門,在這些工廠工作的工人(女工比例極高)以他們辛勤的勞動帶動了台灣經濟起飛,也為資本家賺取了大量的財富,如今卻被迫集體離開工廠,喪失工作權,他們真正是「台灣經濟奇蹟」下的犧牲者。

這些失業的工人除了改做小生意、擺地攤外,往往是進入一家規模更小甚至是非法的工廠工作,這些工廠的勞動條件和福利保障通常比原廠更差,老闆將應付的勞保成本轉嫁員工身上,也未依法提撥退休準備金,更不用說組織工會了。許多女工為了兼顧家務便退回家庭成為家庭代工,如此一來,不但更沒有制度性的保障,而且由於家務工作和薪資工作結合更緊密,工作壓力也更為沉重。少數能轉入服務業的工人,也並不是如想像般成為光鮮亮麗的上班族,而是受僱於低薪資的工作,如低階文員等。同時服務業工人更沒有國家勞動法令的保障,至今這最基本的勞動基準法都不適用!一位歷經關廠抗爭的女工沉痛的說:「關廠以後沒看到有人有好結果的!」

總之,因關廠失業的工人大多是被迫從一個相對來說穩定的生產部門,轉入一個不穩定的、非正式的就業環境,不但更缺乏保障,同時個別化、片斷化的工作型態也使得這群工人更難以組織起來爭取權益,這也是目前工運必須面對的難題!

關廠問題暴露了台灣社會的本質

藉由對關廠問題的觀察討論,我們看到了台灣社會的許多問題:

一、資本家擁有無上的權力。台灣是個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儘管在政治領域上人民有形式上的民主權利,但是在與一般薪資勞動者每日生活息息相關的辦公室、工廠裡,資本家卻擁有無上的權力,勞動者(不管你是藍領∕白領、勞心∕勞力)絕無置喙的餘地。所以關廠與否完全由資方片面決定,許多員工在關廠前兩天看到工廠的佈告或報紙新聞才知道消息,老闆表面上的關廠原因在「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的原則下屬於商業機密,員工根本無法加以挑戰。在新光紡織士林廠的案例中,員工提出「更新復工方案」,希望能既確保工作權又保證資方獲利能力,該廠的副總經理卻說:「經營者的策略怎能讓工人左右!」充份反映了資方的心態。

二、國家對資本家任意關廠毫無制裁的能力與意願。台灣勞動法令對於資方任意的關廠「自由」毫無約束的力量,而採取跡近全完放任的態度。對於因關廠引發的勞資爭議,勞動法令只規範資方應有一定的關廠預告程序,資方遣散員工應給付遣散費,對關廠本身是否合理並不考慮。九四年底,勞委會曾宣示要在九五年初訂定《關廠法》草案,到了九五年二月又改口說:「茲事體大,應從長計議」。在國家介入實際的勞資爭議過程中更往往連法令的規定都不堅持,或者作有利資方的解釋。這也讓我們更看清楚國家的角色真如馬克思所說是「資產階級的管理委員會」!

三、國家對因關廠而失業的工人沒有完整的救助措施。最初除了勞工保險條例規定年資達十五年者可續保外另無保障,後來訂定了就業服務法,規定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應協助再就業,不過連勞委會官員都承認成效不彰。九三年九月又公佈「關廠、歇業失業勞工就業促進措施」,然而條件嚴苛使得三年多來竟只有八人符合申請條件!

關廠不斷、失業率日高,你我該如何是好?

從當前的社會趨勢看來,失業率長期持續昇高並非危言聳聽,關廠失業也絕不是藍領工人和勞力密集的「專利」。相反的,不但高學歷高失業率在台灣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高科技和金融等產業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也隨時有裁員、歇業的可能性。那些高學歷、高技術的白領員工並沒有坐擁金飯碗。這就需要我們(現在和未來的受僱者)拿出一套有效的辦法來對抗這個趨勢,反對資本家為了利潤不顧大眾的死活。

首先,我們應該要求國家訂定《關廠法》或《大量解僱保護法》等類似的法令,對資本家關廠、遷廠予以明確而嚴格的限制,同時防範因企業購併、裁撤部門等原因導致大量員工失業。當然,要改變當前經濟不民主的社會結構,讓勞動者真正能成為社會的主人,才能根本改變資本家操控大眾生活的局面。

其次,國家應開辦失業保險,同時不但要強化就業服務機構,提供失業者再訓練並輔導轉業,必要時更應由國家興辦公營事業提供就業機會。如此一來,不但可以照顧失業者及其家人的生活,解決失業問題,減少勞動力閒置造成的浪費,也可避免受僱者工資被壓至極低的水平,從而提高人民各方面生活水平。

第三,我們應該要求縮短工時且不減少薪資。今年是五一勞動節一百一十週年,當年的受僱者正是在這個節日團結要求八小時工作制,百多年來,人類社會生產力成長何止百倍,但是直到今天勞動者還處在一部份人苦於工時太長,一部份人就業不足或長期失業,這反映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荒謬不合理。我們已有足夠的條件要求不減少薪資的條件下縮短工時,不但讓一切工作機會在所有受僱者中分配,也讓勞動者能逐漸有時間學習文化,發展各方面的能力,從各種桎梏中解放出來。

要達到這些要求並非幻想,卻需要所有受僱者不分行業、性別、年齡、種族、國界的團結一致爭取才有實現的可能。如果有職業的工人排斥失業的工人、本地工人和外來工人相爭、台灣工人和大陸及東南亞工人相爭,大家分化競爭的越厲害,薪資越會不斷下降,得利的絕對是資本家!

分類:第38期, 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