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期

評《中國托派史》(一)

王凡西

《先驅》第34期,19959

《中國托派史》 著者 唐寶林  出版者 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五個月前,一位朋友寄給我一本『中國托派史』,並囑我讀後寫點書評。全書讀完已有兩個多月,可是我一直無法應命。寫不出,並非因為無話可說。恰恰相反,倒是由於想說的話太多,我沒有力氣把它們寫出來。試過幾次都歸失敗,暫時只好放棄。希望不久將來,精力能夠恢復一點,到那時再寫像樣的東西。在這之前,我想寫幾篇不甚有系統的,長短不等的『隨筆』,談談我對這本書的看法,同時和 著者與其他朋友交換點意見。

看過這本書的幾位朋友,給我來信說:這是一本壞書。鄭超麟說:它是『康生和王明從莫斯科帶回來的、「反托運動」的餘波』;是『站在勝利者立場對失敗者所作的輕佻嘲笑。』我完全同意這個批評。

不過同時,我又知道,著者唐寶林研究中托歷史有年,特別對陳獨秀的生平與思想有較深研究。而且,從他近年來的研究動態看,他確實在對陳和托的研究上,走了一些比較正確步子。可是,為什麼仍會推出這樣一部壞書來?為什麼不能如他在序中所說,『力圖公正客觀、實事求是地評價中國托派興亡的全過程』呢?

這裡的主要原因,我以為,在於著者對有關中俄二國革命的一些基本問題──主要發生於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之間的爭論問題,特別是中國托派和毛派之間的爭論問題──他迄今還完全站在後者一邊。同時,對某些爭論內容,他或者了解得很淺,或者了解得很錯。

此書出版後,著者曾給我來信,說:『立場觀點,您是不會同意的,但可討論;事實上有不正確的地方,務必指出,以備重印時改正。』這個態度是坦誠的;但也表示出他沒有充分認識『立場』和『事實』之間的密切關係。歷史家從千頭萬緒的歷史中選取典型的事實,必須通過他那副有色眼鏡的。這副眼鏡便是他的立場觀點。因此,要指出書中的事實錯誤,先得指出著者對某些基本立場觀點的錯誤。

粗粗歸結一下,我認為值得指出和討論的立場觀點,可有下列一些問題。

1.對不斷革命論的認識;

2.托、斯二派對中國革命的爭論。它是『悲喜劇』,甚至是『一場鬧劇』嗎?當時的中國革命可是命定要失敗的?

3.『聯合戰線』與共同行動的區別;

4.對中國托派基本政綱的抨擊;

5.中托對抗戰的態度;他們對國共內戰的態度;談談所謂『失敗主義』;

6.陳獨秀『誤入歧途』?他的晚年思想是『迷途知返』?

7.托派的『漢奸』問題;對『逼供信』的二重標準;

8.托派和魯迅。

這裡只想略談第一個問題:《中托史》作者是怎樣了解和介紹《不斷革命論》的。

先請看第卅八頁上如下的一段有關文字:

『托洛茨基……創立的以「不斷革命論」為核心的「托洛茨基主義」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強調一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係,應以後者為中心,認為十月革命勝利後的蘇聯,不應以主要力量搞國內的社會主義建設,因為在帝國主義的包圍下,靠本國落後的經濟技術力量,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所以他主張把蘇聯建成反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革命戰爭的橋頭堡」,「世界革命的基地」,不僅一般地支援各國革命,還應直接輸出革命。認為只有在世界革命的勝利中,蘇聯一國的無產階級政權才能鞏固;社會主義建設,也能在其他革命成功了的社會主義國家先進的經濟與技術的支援、交流與合作中,取得成功。為此,他在一九一九年,曾建議派三萬至四萬名騎兵到印度去「直接推動被壓迫群眾的起義」;在一九二三年,他又堅決主張派遣紅軍正規軍去德國,以此「在歐洲點燃無產階級革命之火」,並表示他自己願意親自率領紅軍前往。』

如此介紹『不斷革命論』,(即使只想介紹它的『主要思想之一』,)也是既膚淺而又荒謬的。膚淺,因為它只是不甚正確地指出一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密切關係,卻不曾觸及落後國家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相互關係。換句話說,他只說到了不斷革命論的橫的一面,卻不曾說到不斷革命論的縱的一面。至於荒謬,則在於著者把『橫的』不斷革命論簡單歸結到革命戰爭,歸結到『 主張把蘇聯建成反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革命戰爭的橋頭堡』。並且舉出實例,用以證明托洛茨基不僅有此主張,而且還企圖實行的。

著者在上引文字中,加了幾個引號,卻不曾說明引文來源。從我閱讀過的托洛茨基的著作中,卻始終不曾見過這樣的『建議』和『主張』。恰恰相反,我卻可以舉出托洛茨基反對這種『不斷革命論』的許多文字。下面只是其中之一:

『在今天開展著的巨大的階級鬥爭中,外來軍事干涉的作用,只能具有一種輔助的、補充的與翼贊的意義。外來的軍事干涉能夠加速革命勝利達到頂點。但是要起這樣的作用,除非(這個國家)的革命在社會關係方面業已成熟──而且,即使具備了這個條件,還得看那(革命的)政治意識方面,是否成熟。外來的軍事干涉好像是產科醫生的那把箝子,使用得當,可以減輕生產陣痛,但若過早地使用它,卻會造成小產。』(見『托洛茨基軍事著作集』英文本第五十三頁。)

和列寧一樣,托洛茨基是德國大軍事學家克勞瑞維次的信奉者,他們深信『戰爭乃政治的繼續』。革命戰爭更是革命政治的繼續。離開革命政治便沒有革命戰爭。革命戰爭是必須服從革命政治的。然則,托洛茨基又怎能單單為了『輸出革命』,提議派兵到印度和德國去,而且還自請擔任總司命呢?

這個說法的無稽與荒唐,再看看當年俄國的實際情形,便更加清楚了。

一九一九年是怎樣的一個年頭呢?它是俄國內戰最艱苦與最危急的一年。一九一八年二月蘇維埃政府被迫接受了德國的和約建議,她立即遭到協約國策動並支援的舊俄反動派的軍事進攻。革命政府一度縮小到彼德格拉與莫斯科地區;新政權的命運危若累卵。為了保衛革命,蘇維埃政府於這一年三月任命托洛茨基為海陸軍人民委員,復於九月六日成立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托洛茨基擔任主席。當時舊俄軍隊已徹底解體:最反動的一部分成了白軍骨幹。革命政府除了數量不大的工人赤衛隊與極少的革命兵士外,沒有任何軍隊。那時最迫切的任務是要立即建立起一支革命軍隊。靠了托洛茨基的努力,才能像列寧後來對高爾基所說的,『在一年之內,建成了一支幾乎是模範的軍隊,甚至贏得了軍事專家們的尊敬……』(見英文本『我的生平』第三六○頁。)同時我們知道,正是在一九一九這一年內,托洛茨基還指揮著這一支倉皇建立起來的紅軍,於四月間擊敗了東戰線上高爾察克的叛亂。七月間他馳赴南線,打敗了鄧尼金的進攻,然後在十月間,他又擊潰北方戰線上尤登尼奇將軍對彼得格拉的進犯,以此獲得國內戰爭的決定性勝利。

試問,在如此緊張與艱苦的這一年中,托洛茨基怎麼能『建議派(當時並不存在的)三萬至四萬名騎兵到印度去直接推動被壓迫群眾的起義』?!如何能抽身到印度去『親自指揮』?稍有歷史知識的人都不會相信這樣的神話。

再從印度方面來看,一九一九年雖已開始了以甘地為首的『不合作運動』,但它離開真正的革命運動還很遙遠,任何軍事援助更無從談起。在此情形中,別說精通革命政治與軍事戰略的托洛茨基絕不會存此怪想,便是最普通的政治家與軍事家,也不會提此『建議』。

說一九二三年托洛茨基『堅決主張派紅軍正規軍去德國點燃無產階級革命之火』,其無稽與荒唐雖與出兵印度說略有差別,但其不符事實則完全相同。戰敗後的德國,確有極大可能爆發無產階級革命。列寧以下的所有俄國革命領袖,確曾以最大希望寄託於德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此,他們確曾想盡辦法去幫助德國革命。但他們從來不曾想派紅軍到德國去『點燃無產階級革命之火』!理由很簡單:事實上不可能,理論上不允許。他們對德國革命的主要幫助是在思想上,是政治性的。當時的德國無產階級,客觀上既有取得政權的可能,主觀上也有徹底革命的決心。唯一欠缺的,只是一個領導他們奪取政權的革命黨。德國的社會民主黨是徹底墮落了。它非但不能領導勞動者去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反而與資產階級聯盟、充當鎮壓革命的急先鋒。斯巴達團起義失敗,盧森堡與李卜克內西被謀殺,這個傳統的工人政黨都要負連帶責任。因此,一九一九年以後德國無產階級的最迫切需要,乃是儘快建立一個像俄國布爾雪維克黨似的革命黨,並且要儘快使它植根在廣大的群眾之中,以便到形勢更有利於革命之時,能夠不失時機地,以正確的策略和戰略去完成德國的『十月』。

在這個基本態度上,俄國共產黨諸領袖之間並無重大分歧。沒有一人主張派遣軍隊到德國去。連當時極左派的領袖布哈林都不曾有此主張;雖然他堅決反對簽訂勃來斯脫和約,提出他獨特的『不斷革命論』:主張不作任何妥協,力主不斷進攻,以此開展世界革命!至於托洛茨基,兩年前才主張對波蘭的反擊戰爭應適可而止,此時又竭力要爭取和平來醫治三年內戰的創傷,更不會提議出師遠征了。

關於一九二三年的德國革命局勢,俄共領袖中間確曾有過不同看法,有過爭論。爭論主要發生於當年的第三國際主席齊諾維也夫與托洛茨基之間。只因那場爭論根本不涉及『革命戰爭』問題,我不必在此介紹了。

可是『中托史』的作者憑什麼舉出這兩個例子來說明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呢?是他憑空捏造的嗎?那也不會的。我想,這多半是著者透過他那副反托的有色眼鏡,以致在形形色色的『史料』中,無法辨別真偽,因而有意無意地以假作真了。想當年,俄國革命像晴天霹靂似的震撼了全世界,真的嚇壞了所有資本主義國家的當權者。為了反對『過激黨』,為了消滅『赤禍』,他們什麼武器都用上了。槍炮之外,他們又乞靈於宣傳。宣傳攻勢的對象首先集中於十月革命的二大領袖列寧和托洛茨基。在某一時期,後者甚至比前者更成為眾矢之的,因為托洛茨基擔任著外交和軍事的重任,似乎更加可怕些。為了醜化與歪曲托洛茨基的形像,任何荒唐無稽的話都說過了。例如,一邊說托洛茨基原本是紐約勃龍克斯區的猶太裁縫,同時卻又說他是花花公子;說他是Meplistopheles型的惡魔,又說他是野心沖天、窮兵黷武的軍閥……

類乎此的荒唐攻訐,『中托史』的作者當然不會相信;但通過斯大林的『偽造工廠』,經過一番『改進和修飾』的工序,至少對托洛茨基那項『極左盲動』與『軍事冒險』的指控,卻曾經為不少較為正直的史家所接受的。非常可惜,『中托史』的作者竟也成了此類史家之一。

一九九五年六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