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廣廈
《先驅》第38期,1996年6月
我們常常從報刊中讀到海外民運人士的言論,其中不乏對西方資本主義的現狀和前途的評述。對資本主義前途樂觀,中國要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美國為師,這差不多是這些人士的共識。這種觀點雖有合理的地方,偏頗錯誤的部份卻不是沒有。
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人民享有各種人身自由,還可以定期通過投票改選政府,這些權利都是大陸人民渴望而不可即的。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國人確實應該以西方為師。但誰要是懂一點西方近代政治史,都知道歐美人民今天的民主自由權利,並不是政府和統治階級主動賜與的,而是人民自己經過長期奮鬥才爭取到手的。因此,以西方資本主義為師,實際上應是以西方人民為師,而非以他們的政府為師,只有這樣理解,這主張才算正確。
歐美的生產力水平大大高於中國,也由於市場經濟的特點,相對於斯大林式的指令經濟,生產力能較佳地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因此,中國民運份子一旦抵達資本主義心臟地帶,很容易就為其巨大物質文明所吸引,因而向往資本主義,和鼓吹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這種對資本主義的樂觀精神,同以往中共宣傳的帝國主義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看法,雖大異其趣,卻同樣是偏頗、不準確。政治上以西方為師或許不錯,但經濟上以西方為師,恐怕就有問題了。
帝國主義國家在戰後頭二十多年,確實有長足的發展。身處當時的人們,很容易也比較有道理地對資本主義抱有希望。但這高速增長並沒有持續下去。到了六十年代末,最晚到了73至74年的石油危機,帝國主義國家戰後的高速增長便告結束。隨之而出現的,是生產力增長放緩,失業增加,和收入不平等惡化。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方面的一些事實吧。
我們先看看生產力增長。圖一紀錄了美國從1899年到1989年這一百年間生產力的增長。讀者可以清楚看到,最近二十年的年平均增長率,比1929到39年那十年的還要低。1929年到39年是個很特殊的十年。29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直至35年才結束,期間失業人口最高達到勞動人口的四份之一。這樣的一次大蕭條,到今天為止,仍然是資本主義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但是,這十年的平均生產力增長竟仍比六十年代以後的為高!圖一還告訴我們另外一點。即69到89那二十年的年平均生產力增長率,竟是過去一百年的最低水平!
生產力增長放緩,並非美國獨有的現象,在其他發達國家也一樣出現,圖二比較了美國、日本和德國從1960年到1987年期間的生產力增長,這段期間分為兩部份:1960年至1973年和1973年至1987年。圖二清楚告訴我們,1973年到1987年這段期間的平均生產力增長,比1960年到1973年的明顯下降,三個國家無一例外。雖然戰後日本和德國的生產力增長率,比同期美國的為高,卻難逃生產力增長下降的命運。
在生產力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很難期望人民收入有明顯的增長。但我們既患貧,更患不均,倘若在生產力增長放緩的情況下,收入不平等變得嚴重的話,則多數人生活便有可能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了。很不幸,這正是資本主義核心國家過去二十多年出現的情況。
圖三分別列出了戰後美國生產力和中位家庭收入的年平均增長率。1947年到1988年這個時期,分為兩個階段:47年至73年和73年到88年。在第一個階段,中位家庭收入的平均增長率比生產力增長的高。粗略地說,在這段時期,生產力增長較好地惠及一般家庭。相反,在第二個階段,中位家庭收入的平均增長率比生產力增長的要低得多,差不多是停滯不前。事實上,今天美國一般家庭的實際收入,同70年代初期的實在相差無幾!
在70年代開始的,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出現的生產力增長放緩、貧富日益懸殊、和失業人口上升等等情況,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西方經濟學家所普遍承認和關注,而非一小撮為恐天下不亂的馬克思主義者所捏造。上述關於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介紹,我們經常可以在美國出版的經濟學書籍中找到。(事實上,上面那三個圖便取材於美國著名經濟學家Paul Krugman的“The Age of Diminished Expectations", MIT Press, 1992。)為什麼西方主流經濟學家看到的資本主義的問題,那些到了西方取經的民運人仕卻一點都看不到?
今天的資本主義,並不如一些人所想,仍然像五、六十年代那樣充滿朝氣、很有活力;相反,它仍然陷於嚴重的經濟放緩的危機中。諷刺的是在過去二十年裡,電腦、通訊技術、和生命科學發展一日千里,而整體生產力和一般民眾的收入卻增長得那麼緩慢,甚至出現倒退。難道這樣的資本主義也值得中國勞動人民學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