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予
《先驅》第34期,1995年9月
為了阻止法國恢復核試以及核武的擴散,阻止當地鄰近居民進一步受危害,多個國家的環保及反核組織發起了許多示威、集會、航隊抗議、研究、聲明、杯葛行動等。其中最觸目、報章報導最多的,要算是綠色和平的工作了。
較早前,綠色和平成功阻止了蜆殼石油公司弄沈海上鑽油台一事,說明了只有實際行動才有可能阻止官商一體的統治集團繼續污染地球。當然,這並不一定經常成功,就如今次綠色和平(以及其他團體)企圖阻止法國核試,失敗的機會可能很大。然而,這種非暴力的、敢於對抗的直接行動,至少達到了擴大宣傳,引起廣泛注意的教育作用。
環顧香港的環保團體,在反對法國核試方面的工作,反應很慢,而且沒有積極參與。至今為止本港最大規模的一次反對法國核試活動,要算是七月十日的遊行。遺憾的是,發起人和大部份的參加者都是外藉人士,而有參與這次遊行的兩個環保團體,除了寫點文章外,便看不到有什麼跟進工作。
本港的環保團體向來沒有行動傾向。這件事進一步暴露了本地環保運動缺乏抗爭精神的特點。它們之沒有抗爭精神,不一定因為沒有這種氣概,恐怕更多源於一種錯誤的見解:把環保運動視為個人的道德修養及生活方式的問題。
香港環保運動(如果已成一個運動的話)的重點是「從個人做起」,這個取向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從個人開始做些什麼?似乎只要人人少用膠袋,多使用「環保產品」,甚或自己種種菜、多吃素就能夠逐步解決全球污染問題了。這種觀念也等於說:污染的責任人人相同;人們之所以不肯放棄吃漢堡包,或者駕私家車,只是因為「人性的迷失」、「消費主義」的生活習慣而已。既然如此,重點自然是放在個人道德修養方面,而不是用實際抗爭去改革社會制度了。但這種見解是根本錯誤的。
試問,誰會在大海中傾倒禍延後世的核廢料?誰會搞核試、核電?誰會漏出數以千噸計的石油?誰會為一已利潤而不惜大肆排放「三廢」,而拚命推出種種污染環境的新產品?膠袋、汽車、漢堡包等是誰製造的呢?答案都是大財團及其政府。普通人當然也有造成一些污染,但與前者相比簡直微不足道。何況,普通人往往是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去污染的(普通人所使用的消費品都是大企業製造的)。
所以,要解決污染,是需要我們用實際行動去爭取改變大企業和政府的做法,以及最後改造社會,而不是只顧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