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
《先驅》第35期,1995年12月
近六、七年來,在香港鼓吹性教育的呼聲不絕於耳。過去幾年,也有一些學校響應而試行於學校內。可是,這種情況只為鳳毛麟角,完全談不上廣泛而深入。為什麼香港的學校,在推行性教育上,有這樣困難重重,舉步維艱的情況呢?無它,這主要是保守的性觀念在作怪。
假如大家不是善忘的話,大概在兩年多前,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性本善》劇集,在播出後不久,即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其中不乏教育界人士的挑剔、責難,竟指劇中描述男女情欲「過份」大膽,有黃色成份,「誤導」青少年。此劇曾一度被迫調放到深夜播出。試問這樣的播出時段,又那能配合得上專為青少年製作的目標呢?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一些中四、五學生,原本對此劇不大關注,因為輿論對它責難,反而常常深夜偷看該劇;過後卻告訴我:「都冇野睇既!」本來就不是有什麼「勁料」可看嘛!它只是一齣講述人們性生活和心理的生活實況劇,豈是什麼「三級」或「X級」那種予人感官剌激的色情劇集呢!
從這個典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要把「性」知識推廣至廣泛的社會層面,其所面對的困難,非僅僅是知識正確與否,更重要的是觀念開放與否。因為,若不是人們普遍有「性只可做而不可明言及演示」的觀念,又何以會紛紛責難《性本善》中那些象徵「性」的情欲場面呢?
當然這已是兩年多以前的情況。不過,人們假如願意去做一個調查研究,一定會發現,至今仍有不少教師抗拒教授生理衛生課,認為太尷尬了!這等事例筆者屢屢遇見。例如筆者現在任教的一間小學,到今天仍反對男女學生一同上生理衛生輔導課。其理由竟是:一、學生對另一性別的性特徵,毫無興趣;二、女性懷孕生育的生理特點,小男孩不宜過早知曉;三、介紹女性月經衛生棉,會令雙方尷尬。
以上的所謂理由,其實全都不成理由。首先,不要說有點心理學知識的人,就是有點觀察力的人,都很容易察覺到,小孩最喜歡關注別人的性徵;兩三歲時就會因看到男女孩不同的排尿方法,而詢問大人,有些時候這種好奇心甚至會發生出拉開別人的褲子看看的情況。所以說小孩子對別人性徵毫無興趣,簡直是大人們想當然的「奇想」!第二、說小男孩不宜過早了解女性生育的生理特點,就近乎武斷;因為什麼謂之「過早」呢?是否小孩已不時追問父母「我是怎樣來的」時,還是過早呢?我們小時不也常為了媽媽從某某地方抱我們回來而苦惱嗎?第三、介紹女性月經衛生棉,會令雙方感到尷尬,這個「難題」實在太簡單了,只不過是個技術問題,稍稍弄點心思就行了。再者,我們大人首先就不應為了異性的生理衛生用品而尷尬,正如人們穿內衣褲是衛生需要一樣,衛生棉只是女性某特定時期生理衛生的需要而已。所以,大人們毋須為此有過多的尷尬。
推行廣泛而深入的性教育,是我們社會目前的急切需求。因為缺乏正確的性知識,其弊害可以是相當驚人的。例如,年前發生一宗「中學女生梯間產子、男友不懂如何是好,謬然用界刀助割臍帶,最後給人發現送院」的驚人事件。這件事最令人痛心的是,婦女產子原本就存在一定的危險性,(我們常常會聽到老一輩的婦女說:「生仔等於與閻羅王隔了一重紗。」顯見其危險程度。)現在這個女學生竟要在如此毫無衛生及安全設施下生產,其恐懼、羞怯的悲慘心情,是很令人同情和擔憂的。假如他們受過適當的性教育,知道性交有懷孕的可能而多作事前考慮,或懂得一些有效的避孕方法,又或懂點生育的安全撿查及分娩知識,大概也不致發生如此狼狽的情況!
「梯間產子」事件,固然令人驚愕,但大人們有否想過,那些疑慮羞怯中對性事一知半解或全然不解的青少年,其苦處絕不下於此呢?因為,縱使他們沒有做出這種事!但其身心的正常需要,也會在疑惑與壓抑中痛苦萬分。
廣泛而深入的性教育,實在是迫切的需要啊!現在科學日進千里,而人們的個人衛生安全卻如此落後,簡直是「可恥」。勿讓孩子繼續受苦吧!社會人士當責無旁貸,而首先的當是教育界人士。
目前香港教育界,的確十分缺乏性教育的專才。幾年前,教育界有見及此,亦舉辦了一些性教育師資訓練班;可是,參加的人數遠遠未敷需求,許多教師大多不會選擇這個課程。所以至今仍相當缺乏師資。沒有性教育教師,性教育自然難於推行。此外,到目前為止,有關性教育的教材,亦相當匱乏;就是有的(例如教育署出版的《性教育指引》),也相當不符現代性科學的觀念。所以,在這種師資及教材均欠缺的情況下,要進行廣泛的性教育,注定是毫無成效。
然而,要解決上述的難題,倒不是完全沒有辦法。因為以上的困難,絕非現代性學科知識研究不夠多,又或是性學知識太艱深難學的原故;而是要面對許多在性道德觀上的爭辯,以及人們的性觀點是否開放的問題。比如說在編寫教材時,要不要教育青少年有效的避孕方法?要不要談及性愛是種享受?要不要講解同性戀與異性戀的分別?要不要講授造愛的技巧?性與愛有什麼關係?凡此種種,都是惹人爭議的,涉及性道德觀的問題。不首先對上述等問題有個清晰的見解,並打破那些因性禁忌而造成的思想鎖,就很難編寫出一套既符合現代科學精神,又能廣泛應用的性知識教材。
對於上面所提到的解決方法,其實大概在五年以前,香港性教育促進會首屆會長吳敏倫先生,已有所努力。去年,他把個人在92、93年發表在報章雜誌上的、有關性教育的文章,結集成《性愛謬論大審裁》一書。其中絕大部份的文章,都是針對人們錯誤的性知識和性觀念而寫的。例如書中一篇《快餐等於自助餐?》,吳先生就某篇以學生為對象的、論及性與愛關係的文章,談到反對「用有心混淆的思考方法或杜撰事實來提倡」性愛的責任感。那篇文章把性定義為:「事實上性不單是指性行為,它包括了很多不同程度的接觸,例如接吻、擁抱、撫摸等,亦包括了男女雙方的心靈溝通、欣賞、接納、配合、融和感情。」吳先生認為這是該作者企圖讓讀者認同他那「有性時都有愛」的性道德觀,犯有「把願望當作事實」的毛病。吳先生說:「性可以與愛連在一起,但不一定包括愛……該文作者其實自己也知道,否則在文中的其他地方不會說『(有些人的)性關係….只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要』,也不會將沒有愛情的性喻為快餐,有愛情的則喻為自助餐。」吳先生指出勉強把性和愛混淆起來,只可能「滿足到某些人的主觀願望,但對教導性愛責任感未必有利,因為既然性在定義上已一定包括愛,有些人便只會耽於談性了。」除此,吳先生更批駁該文作者說「一向以來,性關係也被視為婚姻關係中的專利品」的謬論,責其妄竄人類婚性史的事實,竟把只有幾千年的「有婚姻的性才符道德」的歷史,當作人類歷來的道德,大有教壞學生之嫌!
教壞學生又豈只是某些非教育界人士或團體呢?有不少教師亦常犯此毛病。例如吳書收有《德育老師的假自由》及《給德育老師的一些忠告》兩章,其中就談及校內教師,在講授有關性的德育課時,每每欠缺開明和公正的態度,妄自把個人的,又多是社會上較普遍流行的陳舊性觀念,傳之學子,這些人甚至假借自由客觀之名,而務使學生認同。
在《德育老師的假自由》中,吳敏倫這樣引述:「某中學有德育堂討論墮胎,老師在討論過一般的理論問題後,向學生播放詳細的墮胎方法、器具和過程,極盡『核突』及令人反胃之能事;然後老師說:『這影片很客觀地反映了有關墮胎的一切事實。應否墮胎,我是很自由中立的,不在此下結論,你們自己想吧!』」
從以上引述,我們可以察覺到德育教師的確「用心良苦」,至怕人家不被「客觀」的事實所嚇驚!其實這正正反映了該德育教師的性道德觀是如何落後於現代社會的特點啊!在現今的醫學技術上來講,墮胎與否,已沒必要首先考慮其危險程度,現實上,大多數人所著眼的,乃是孕婦生理和心理,以及對她未來生活上的影響。若真的要說到手術有危險的問題,那我們不禁要問:「那一種手術是沒危險的呢?」吳先生在其文中亦對德育教師的偽自由、假客觀作過類似的批評,可其中重點卻放在教育道德上,削弱了對德育老師關於墮胎問題的陳腔濫調的批判性。
從上面談過的一些現象,我們可以看出,要在學校推行廣泛而深入的性教育,沒有真正開明客觀的、沒有現代科學精神的教師,就不可能有成效。至於怎樣培養出這種類型的教師,我們相信沒有什麼快捷的方法。最可靠和有效的,首先是主動批判謬誤的性觀念,提倡符合現代性學知識原則的性態度,從而逐步形成新時代的新性道德觀。否則大人們固守陳規,又何來新穎的學校性教育呢?吳敏倫先生的努力是值得支持和發展的。但願有志教育的人士能放開襟懷,把真正有益於下一代的性教育開展於學校之內。
1995年12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