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期

不要把外勞當作代罪羔羊

廖化

《先驅》第35期,199512

一直以來,各大勞工團體都把停止輸入外勞當作是解決失業的最重要辦法。這當然是極度誇大的說法。輸入的外勞,按照最寬鬆的講法,也不過23萬人。而香港的失業及半失業人數近二十萬。即使全部停止輸入外勞,也不會騰出足夠的就業機會給失業者。

有人反駁說:「你們不能只計算正式輸入的外勞。要知道香港有為數卅萬的黑市外勞。正是他們搶了本地工人的飯碗。」香港一些工會就是據此而大搞「舉報黑工」的活動的。

首先要指出,卅萬之說不過是瞎猜,誰也拿不出證據。退一步說,即使此說成立,也不表示應當把外勞當作是本地失業增加的根本原因。問題的關鍵不僅不在於勞動力的供給,而且更在於就業機會是增是減。大家知道,香港人口有很多本來就是從大陸逃難來港的難民。五十年初、六十年代初以及八十年代香港結束抵壘政策以前,都有過大批難民來港。但是由於香港工業化促成的經濟起飛,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沒有造成長期失業。從1971年至1981年,由於大量移民湧入,勞動人口每年平均增加4.5%,(人口的自然增長一直很低,約1.5%而已),但由於經濟增長,工業發展,所以能夠吸納大批新移民。反之,從19811991年,勞動人口每年平均只增加1.5%(由於取消了抵壘政策,大陸移民減少),比七十年代已經低了許多,然而,卻反而存在大量失業。可見,問題的核心在於經濟發展的方向是否能提供足夠就業機會,而不是外勞。

過去幾十年,哪一年出現比較嚴重的失業,往往都是由於週期性經濟衰退引起。現在則是除了經濟放緩之外,還因為所謂「經濟轉型」──工業資本大批北移,出現了非工業化的現象。這才是很多工友失業的主要原因。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由政府出面,一方面設立失業救濟金及起碼工資制,另一方面由政府興辦公營事業來提供就業機會。

不少政團及工會都提出政府扶助工業發展。所謂扶助,就是用種種稅務優惠、資助、土地優惠等去吸引工業資本留港發展。我們反對這個主張。如果政府的優惠不太多,其為資本家所帶來的利潤始終高不過在大陸或其他低成本地區的利潤率,那就很難真正留住他們。反之,如果政府優惠很多,足以讓他們賺取比其他低成本區更高的利潤,那當然較有可能留住他們,但是,如果真是這樣,普羅大眾就要質問政府了:為什麼要用大批公帑津貼一小撮工業資本家?為什麼他們可享有特權?如果真要提供就業機會,為什麼不直接由政府興辦公營事業?其實,這種要求是純粹有利工商界的要求。那些號稱代表普羅大眾的團體竟然提出一些讓資本家不勞而發的要求,另一方面卻把外勞當作代罪羔羊,請問,這些政團究竟站在誰的立場上?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