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
《先驅》第33期,1995年6月
「這部性愛專著合論述、案例、評點、斷想於一體,融文藝、哲學、心理、法律於一爐……在貞潔觀,性臣服,悲劇式愛情與喜劇式愛情,愛欲與性欲,婚、愛、性之分合,黃色文化等問上的剖析尤其精彩紛呈,實為青年讀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上述的話,出自《伊甸審判——性愛的異化與理化》的內容簡介。鑑於內地近來普遍興盛的誇飾浮糜,當我讀到這樣好的介紹時,不能不提高了警覺。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上述那些問題,若真能有誠意地、客觀地去探討,這對性禁忌和性禁區特別多的大陸社會,不啻是個很有意思的討論。於是我便帶著審視《伊甸審判》的心情,開始了一個可說是奇妙的閱讀旅程。
《伊甸審判》是性解放的宣言書
在《伊甸審判》的「著者弁言」中,作者明言此書是「一本狂熱的激情與深沉的理性相結合的文藝——學術著作」。又坦然地表示「在對人類的兩性關係進行審判的同時,也就把自己推上了被告席上」。他為審判定立如下的依據:婚姻的基礎是自由而不是愛情;女性的解放,經濟解放是基本,而女性的性解放才是女性最終的解放;性欲導向死亡,愛欲增強生命;建設健康性文化,掃除令整個民族自掘墳墓的色情文化;人格健全比虛假的婚戀幸福更重要,沒有健全人格,決不會有健康的兩性關係;男女的貞潔與否,取決於其人格是否健全與性態度是否合理,而不取決於其性行為;愛情是享樂的同義語,情男痴女是愛情的主人。
全書主要分成兩大部份:兩性關係的審判和婚、戀、性名言評點。審判部份佔全書百分之八十以上,顧名思議,作者是要展開一場撻伐陳腐落後的兩性關係觀的戰鬥,因為縱視作者的審判觀點,大多數都不是現在大陸男女能夠接受的新觀念。對此,作者早有自知之明,所以他有詩云:「命托華夏多事秋,俯仰人世懮復悠。荷戟獨行崇魯迅,鼓盆歡歌喜莊周。鑿壁偷光志士慕,割股療親紈褲羞。成敗毀譽付一笑,自強不息生無疚。」
妙哉!作者趙合俊。
個人成敗固然可以付之一笑,但作為挑戰陳腐謬誤的事業,就不能鬆懈。
兩性關係「審判」對兩性和諧、性解放、婦女解放有密切關係,所以縷析正誤,是挑戰者不應推卸的責任。
《伊甸審判》以無情而直率的判詞,新穎而幽默的調子批判了「處女神話」、「女性性臣服、情感奴性」、「中國婚姻至尊觀點」、「中國傳統性態度」、「男人的嫉妒」、「美狄亞現象:非理性的痴情與瘋狂的報復」、「才(財)子佳人模式」等多種古今中外都有的錯誤觀念。而且又以肯定的態度指出「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個體,婚姻、愛情和性,都不一定是必須的。在這樣健全的人格的基礎上進行兩性合作,才是兩性的真正合作,才有利於人的尊嚴的維護、個性的發展、自我價值的實現。」由此宣稱「我們需要真正的『性解放』:男人和女人的人格的大解放。」
撻伐害人觀念,是解放的起始
《伊甸審判》批判的焦點準確而富於力度,更重要的是它們都極具現實意義。首先我們看一則九十年代「處女貞潔」的報導:
「四川一家醫院,有個讓青年人瞻顫心驚的規定:凡作婚檢女青年,視其處女膜完整與否,分別發放不同顏色的花朵。凡處女膜完整的,可得『白花』;破裂的得『黃花』,曾流產刮宮的,就只能得『黑花』……另外,雲南某地一些醫院竟然規定,凡在婚檢中發現未婚女性處女膜破裂的,要交五十元罰款。」(明報95年5月15日)
這種令人驚訝的「道德」裁判,充份反映了當代大陸的「處女膜崇拜」觀,跟過去毫無分別。中國婦女至今仍受著來自社會廣泛的性迫害。雖然時代是前進了,但是她們不僅沒有性愛自由,甚至連個人的人格,亦受到極大的侮辱。對此,《伊甸審判》中的「處女貞操之審判」,通過對古今中外的婚俗考據,現代婚姻悲劇案例的整理,以及被強姦婦女的心理分析,批判了男權主義長期壓迫婦女的現象;認為「處女膜崇拜,除了表明男性的殘忍、卑怯與虛榮外,並沒有什麼積極的意義」,貞操「是男權文明加在女性身上的一套枷鎖」。
作者又積極地指出,現在是重新解釋「貞潔」的定義的時候;宣稱「失身不等於失貞」,只有那些靈魂墮落的男女,才算失貞。
妙極,雖然以上見解並非趙合俊的始創,但新穎開放的性觀念,能在「處女膜神話」陰魂不散的大陸社會傳播,無疑是討伐性別歧視的正義之聲。性別歧視是兩性關係不和諧的根源。兩性關係不和諧,歷久以來就造成了無數男女的悲劇。《伊甸審判》由審判「處女貞操」為全書開端,正準確地針對了這個不幸的社會現實。
撻伐害人的錯誤觀念,拉開打倒性別歧視的戰幔,實質上是提倡婦女解放的戰鬥。我們知道五四時代的婚姻自由運動,曾促發過婦女解放的戰鬥。可是這場戰鬥的結果,並未能解開婦女受性壓迫的困軛。直至今天,我們仍會在社會各個層面感受到壓迫婦女的觀念,甚而至行動。所以,如《伊甸審判》那樣尖刻而又有針對性的批判、嚴整而又正確的新觀念,正是今日中國大陸婦女急於需要的武器。因為有了武器,解放「戰爭」才可以真正開始。
反傳統與尋求性解放
《伊甸審判》除了提倡新貞節觀之外,對婦女性臣服及情感奴化的生理和心理基礎,性愛的藝術,美、樂、力,婚姻、愛情、性的關係,男人當如何,女人三情結:保姆、情人、奴僕等觀念,都進行了分析和批判。在此很難逐一介紹,但其中的反傳統性是明顯的。
《伊甸審判》的反傳統特點,是通過對人們長久以來所秉持或贊頌的婚戀觀、兩性關係觀,從新評價而達致的。趙合俊通過大量中外著名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的遭遇,肯定或批判了那些與建立獨立人格和兩性和諧有關連的觀念。例如,他對人人為之歎息同情的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就一反前人的評價,認為賈薛姻緣更適合賈寶玉,他們之間更和諧,「林黛玉作為一個極端病態的愛的需要者,所強烈要求的是對賈寶玉的獨佔」。由此,作者對林薛的褒貶立見。
對中外古今婚、戀、性觀念謬誤的批判,固然是《伊甸審判》的重點,但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尋求人的性解放,主張新的、美妙的人類性愛藝術。《伊甸審判》首先以肯定性愛聖潔、崇高、美為前題。他認為由於女性長期受到不平等對待,常常被當作性物看待,人們往往忽略了女性作為有獨立人格的那種超凡脫俗的美。所以他主張人們應努力排除只欣賞女性肉感魅力的錯覺,應努力體驗「情人眼裡出維納斯」的境界,把自己的愛人看作女性美的總代表。這樣性愛就顯得崇高、聖潔和美了。
性愛是美,性愛也是快樂,人們在追求愉悅快樂之中,性愛使兩個有獨立人格的相愛的男女從事了與宇宙合一的人生極樂;「他們的性交是兩性之間進行的生命、與宇宙合一的肉體——情感——心靈的交匯與交流」。所以性愛的美與樂是共存的。
真愛無妒忌,主張開放式的兩性關係,亦是《伊甸審判》兩性關係藝術美的要素。真愛要建基於自愛與博愛之上,一個能在愛情中保持人的尊嚴、價值與人格的人,才算學會了愛。所以,若讓妒忌的毒蛇啃蝕心靈,「愛」則只顯現了這個人的人格自私的真面目。
結語
閱讀《伊甸審判》的奇妙旅程,彷彿就是一個八十年代大陸性、愛、婚戀出版物的大巡禮。作者趙合俊,在吸收各家各派的生理、心理、文字的評論分析上,有創建地、大膽地把它們分析綜合,從而宣稱:「我們需要真正的『性解放』:男人和女人的人格大解放。」
這是很有價值的訴求,誠如他所言「本書也許能為推動兩性關係的文明發展盡些許薄力。倘能如此,則余願足矣。」我認為這不僅是追求解放的人,也是每一個博愛的人應當支持的見解,畢竟解放別人,必先由已之思想開始。但願這不會僅是一個思想吧!更希望從此能形成一個運動。
1995年5月12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