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期

從「第三勢力整合」談台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鄭谷雨

《先驅》第32期,19953

自從戒嚴令解除,黨禁開放之後,台灣基本形成了以國民黨、民進黨兩大政黨為主的政治格局。隨著台灣政黨政治的發展,一些政治評論家、媒體、學者和部分政治人物漸漸開始討論台灣政壇上所謂「第三勢力」發展可能性的問題。也有一些政治人物以發展第三勢力為號召,試圖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外取得一定的政治空間,甚至希冀取兩黨而代之,而整合第三勢力的聲音也一直不斷,其中也有部分左翼黨派人士的參與。

這些發展所謂「第三勢力」的呼聲事實上包含了種種不同的政治要求和企圖。部份民眾對目前兩大政黨的不滿是「第三勢力論」的基礎與前提。根據許多「民意調查」顯示,有相當的比例的台灣民眾對現有兩大政黨皆不滿意,也願意支持第三個政黨成為政壇上具影響力的政治勢力,對一些政客來說,搞個「第三勢力」便成了有利可圖的事業,而對於許多台灣左派人士來說,組建一個左翼政黨甚或是一個中間偏左政黨在兩大黨皆為資產階級政黨的情形下,自是一重要的政治任務。最後,相對於國民黨在「國家認同」上的暖昧及民進黨的台獨傾向,一個主張統一或至少不主張台獨的第三黨的出現,台灣的中國民族主義人士當然樂觀其成。

「第三勢力」是一個暖昧且不精確的名詞

從以上粗略的分析來看,我們可以知道「第三勢力」是一個可涵蓋許多政治派別,包含不同的意識形態,籠統曖昧而不精確的名詞,甚至帶有負面的意義。觀察西歐、日本等資產階級民主國家的政黨政治,基本可分為以保守黨、自由黨等資產階級政黨為代表的保守勢力及以改良主義工人黨(社會黨、社民黨)和傳統斯大林主義共產黨為代表的「革新」勢力兩大陣營。在政治生活中是兩大陣營內政黨的分化整合和各政黨之間的合縱連橫,幾乎沒有所謂的「第三勢力」。在中國,民國以來,1949年以前的政治生態中,所謂「第三勢力」不是徘徊在反動和進步兩大勢力間的微弱支流(如1927年第二次革命失敗後鄧演達的「第三黨」和後來民主同盟等「民主黨派」),就是野心軍閥和失意政客的組合(如解放戰爭後期李宗仁倡議的第三勢力)。

「第三勢力」一詞本身含混不明,而自稱第三勢力的派別人物亦不在少數,在這種情況下,掛著「第三勢力」、「第三勢力整合」招牌的政治團體值不值得左翼支持、參與甚而主導,便很有商榷的必要。

黨禁解除後台灣「第三勢力」的起與落

台灣黨禁解除後,籌組「第三勢力」的嘗試從未間斷過;然而值得深究的是:經過幾年來的發展,調查數據中顯示民眾對「第三黨」的潛在支持,並沒有轉為實際的行動,在黨禁解除後,除新黨外沒有任何一個國、民兩黨外的政黨在全國性選舉中獲得百分之一以上的選票。於是,另一種膚淺的「第三勢力否定論」亦隨之而起,到底為什麼這些籌組「第三勢力」的嘗試並未獲得明顯的進展,甚至力量日益縮減呢?一個不同於國、民兩黨政治力量的成形與壯大究竟是空想還是有相當的可能性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應先對幾個曾被視為有可能成為台灣政壇上具一定影響力的第三個政黨的起落加以分析。

一、工黨:工黨成立之時,正是社會運動的高潮期,而民進黨才建黨一歲餘,基礎並不穩固,本有相當好的發展機會;根據當時媒體的調查,有相當比例的工人願意支持一個健全發展的工黨。可惜的是,建黨半年工黨內部就發生了嚴重的內鬨,最後發生了分裂,不但實力削減,也令原本對工黨有所期待的民眾失望,工黨的分裂和當時台灣左派人士政治經驗不足有相當的關係,分裂本身對台灣左翼運動帶來很大的挫傷,分裂之後的工黨不久即發生第二次分裂,逐漸喪失了政治活動力。

二、勞動黨:從工黨分裂之後,一些夏潮系的知識份子和部份退出工黨的工會幹部成立了勞動黨,清楚標舉中國統一和社會主義的勞動黨在建黨之初仍有一定的聲勢,隨後則每況愈下,逐漸萎縮,客觀上台灣工人運動陷入低潮及台獨運動的迅速發展是勞動黨無法有明顯成長的因素,而意識形態、政治路線上的僵化錯誤再加上主觀政治能力的不足則是其逐漸萎縮的根本原因。

三、中華社會民主黨:原為民進黨員的立委朱高正由於反對民進黨的台獨立場和一些惡質化的傾向,脫黨建立了中華社會民主黨。社民黨主張實施「生態的社會市場經濟」,提出以「中華聯邦共和國」為主軸的漸進統一方案,和國、民兩黨都有所分別,然而,強調以選舉為中心任務的社民黨,在台灣這種敗壞的政治風氣下,一方面由於缺乏「檯面上的政治人物」而難獲得選民的支持,一方面又因與工運等社運疏離而無法吸引社運積極份子,經過兩次大選的挫敗和內部接連的紛爭之後,朱高正和部份幹部加入新成立的新黨,最後於1994年底解散。

四、新黨:新黨的成立本是國民黨內部分化的結果,新黨成立之後為了擴大基礎,吸引選票也提出一些反金權的主張,強調「小老百姓」的立場,並一度有意「整合第三勢力」,結合工黨、勞動黨等,去年的省市長選舉雖然獲得百分之七左右的選票,也在大台北地區捲起一陣群眾風潮,但新黨的保守老國民黨色彩依然濃厚,更缺乏鮮明的政綱,成立年餘的新黨其未來發展還有待觀察。

五、無黨籍人士:所謂的無黨籍人士除極少數外,不是傳統的地方政治人物就是過氣的失意政客,甚至還有惡名昭彰的大資本家,這樣的組合沒有具體的政治理念,完全是基於一時政治利益的短暫結合,所以歷來一些無黨籍政客搞的各式聯盟根本不可能得到人民的理解與支持。

綜上所述,有的「第三勢力」是面目不清的雜牌組合,而帶有左翼色彩的政黨也因主觀政治能力的不足甚至根本立場的錯誤而無法成長。所以我們不能因它們的失敗就得出「一個獨立於兩大黨之外的政治派別無法生存」的結論。當然,由於先前的錯誤使得目前非兩黨的其它政治勢力空間縮小卻也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這樣的形勢,台灣的社會主義者該有如何的對策呢?要怎麼面對某些政治人物倡議的「第三勢力整合」呢?

建立工人階級的統一戰線才是當務之急

其實對台灣的社會主義者來說建立工人階級的統一戰線才是當務之急,而不是冒冒失失的搞面目不清的「第三勢力整合」。1989年以後,台灣工運就陷入低潮,而由於統獨等政治立場的歧異,實力本已不強的各左翼組織、工運團體一直無法團結。其實,工人階級內部存有政治分歧本是十分自然,重點是要使這政治分歧不致妨礙工人階級在行動上一致對抗階級敵人。

台灣的社會主義者的首要任務應該是一方面促成包括一切工人組織,一切自稱屬於工人運動組織的統一戰線的建立,包括最溫和保守的組織(如全國總工會)在內。我們應該爭取一切工人組織共同反對資產階級政府(不管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新黨執政)不利工人的政策(如全民健保費率問題),對抗資產階級的進攻(如勞動法令有利資方的修改方向)。

在具體的形式上,並不是強求無原則的完全統一,相反的這個工人階級統一戰線不但應有廣泛的基礎,靈活的形式,更應有內部的民主,各組織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的共同行動並不與各組織有宣揚自己政治理念的權利相違背。如果工人階級統一戰線能夠形成,就算只是最初級的形式,都有助於鞏固和逐漸壯大工人階級的力量,改變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力量對比,進而提高工人階級的階級覺悟。

各工人派別應提出明確的政治主張與政治路線

台灣的社會主義者的另一個重要任務則是逐步提出一條正確的政治路線,清楚交待自己的政治主張。到目前為止,台灣各左翼運動團體很少能提出清楚的綱領,大多數運動者對於自己是何種「左派」還無法確定,我們應該爭取在短時間內突破現況,各工人派別應能夠提出明確的政治主張與政治路線,共同競爭,彼此對話。

當前,在接連數年的大選狂潮中,工人階級的力量越來越難展現,而各個工人組織持續地各自為政,在一些不會有太大分歧的問題上也很難一致行動,如此一來就更為削減了工運的力量和各團體的威信。另一方面,長期被國民黨控制的全國總工會卻也有了轉變的跡象,面對這種局勢,一個廣泛的工人階級的統一戰線的逐步形成已刻不容緩。

如果這個工人階級的統一戰線能逐步形成並鞏固,台灣的社會主義運動和工人運動縱然不可能在短期內就風起雲湧,捲起群眾浪潮,但至少絕對可以在鞏固目前的基礎上穩步前進,不至於落得每況愈下的境地。

也唯有這個工人階級的統一戰線能逐步形成並鞏固,才談得上在絕不削弱工人階級的覺悟與力量的前提下,對某些上層政客加以利用來壯大工人階級的實力,或是在特定議題上和某些非工人階級的政治派別進行有條件的合作,以反對當前統治者的反動政策。至於那些面目不清的「第三勢力整合」,既阻礙了工人階級的階級覺悟,又妨害了工人階級的政治獨立性,我們還是敬而遠之的好,否則忙了半天只是為人作嫁,遭人利用,到頭來還是一場空。

分類:第32期, 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