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

福利國家的興衰與出路

《先驅》第31期,199412

美國是地球上的超級大國,亦曾宣稱是福利國家,但自八十年代起政府大大削減福利開支,普羅大眾失去了生活的基本保障。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最近發生了一宗感人而可悲的劫案。

一名男子要打劫銀行。他將字條遞給櫃位職員,上面寫著:「我只想要一萬元,如果你們不付款,我就炸了這銀行。」職員只交了四千一百美元給他,但他隨即被捕。警方發現他身上並無任何炸葯武器。這男子解釋說他打劫是為了挽救罹患絕症的妻子的性命。警方調查後發現她的妻子真的患了癌症,沒有錢醫治而等待著死亡。(在美國,很多人都買了醫療保險,但據說保險公司只支付約六、七成的診金,其餘的就要由病人自己支付。)這男子曾向多間銀行借錢不遂,才出此下策。這男子只搶了四千一百美元,但假釋金卻要二十萬美元!

相對之下,生活在福利制度比較周全的國家的人民就較幸福了。瑞典可說是福利國家的典範。雖然自七、八十年代開始,她的福利已逐步削減,而人民現有的福利也朝不保夕,但看看她現存的福利制度,可幫助我們對福利國家的了解。

瑞典模式

在瑞典,父母(無論結了婚與否)可分享十八個月的分娩及育嬰假,放假期間,可領取九成工資。原則上所有學前兒童均可享用托兒服務,但實際上由於「資源有限」,只有半數幼兒可進入政府資助的日間托兒中心(在美國則只有百分之十二的兒童能進入托兒所)。父母帶著幼兒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是免費的。此外,父母、兒童更可得到多方面的津貼。

瑞典的基礎教育(相當於香港的中、小學及幼稚園教育)是免費的。免費的更包括書簿文具和早、午餐等。而每班學生只有十餘到廿餘人。

在房屋方面,瑞典政府給予龐大的資助。半數的房屋是由公營機構或合作組織擁有;街上並沒有露宿者(美國單在紐約,就有七萬五千人無家可歸),但現時年青人已很難輪候到「公屋」了。

每個瑞典人均受到醫療保險的保障。住院者每天付上不足一百元,便可享用類似本港半私家病房的設施。

直到幾年前,瑞典基本上是全民就業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政府推行龐大的公共服務事業,提供了很多職位。另外,政府亦推行有效的成人教育及再培訓計劃(如資助僱主聘請失業者進行培訓;這與港府推行的「有培訓、沒工作機會」截然不同)。

以上介紹的只是瑞典福利的鳳毛麟角。「從搖籃到墳墓」的全民社會保障制度使瑞典嬰兒在一歲前的死亡率低至千分之五(美國是千分之十,而黑人嬰兒是千分之十七);瑞典的謀殺犯及監犯按人口比例是美國的五分之一;每千瑞典人中有五百二十五人每天看報紙(美國則是二百四十九人;這顯示瑞典人有較多空餘時間和精神,及較關心社會)。

其他北歐國家及澳洲、加拿大等,亦有相類於瑞典的福利制度。他們的福利制度,有人稱之為「北歐、英聯邦型」。

「歐洲大陸型」

另一類則是「歐洲大陸型」的社會保障制度。它主要在歐洲大陸資本主義國家及美國實行。這種制度是在僱員職業保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目的是使投保者在工作中斷或喪失工作能力時能夠維持與原來生活相約的水平。領取的保險金按投保者原來收入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別。另一方面,對生活極端困難者則給予一定的補助。

福利並非國家、資本家的恩賜

福利制度常給人一種錯覺,以為那是國家與資本家的恩賜。

在「福利國家」,各種社會保障開支的經費,相當部份來自勞動者所繳付的社會保險稅,一般佔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七十,其餘的部份則來自間接稅及僱主所繳付的社會保險稅。間接稅,例如銷售稅(瑞典的銷售稅高達百分之二十五)亦主要是由勞動人民支付的。至於僱主所繳付的保險稅,它最終會計入成本和價格,也是勞動力價值的另一種形式的扣除,只不過原先是由資本家支付給工人,現在卻轉個手,先以社會保險稅的形式上繳國家,再由國家分配給工人。在某些情況,繳納高稅率可能真的會使企業利潤下降,但企業的利潤實際上也是剩餘價值的部份。所以,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福利制度實際上是勞動人民自己養活自己的制度。

至於老齡、殘疾和失業者等所領取的補助金,正是在職勞動者所繳交的社會保險費(或以及那些人從前勞動所得的積累),這即是勞動人民內部在不同成員之間,勞動收入的再分配,也即是現役勞動者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的供養。所以,從這方面看,福利制度亦非國家或富人的恩賜。

福利國家何以產生

早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德國當時的總理卑斯麥已提出國家有責任令貧窮的人維持生活。這想法與當時流行的濟貧思想迴異,亦沒有廣泛的影響。

另一方面,自工業革命後,歐洲各國社會生產力雖然大大提高,但工人階級的生活一直沒有多大改善,社會貧富差距反而隨生產力的發展而進一步擴大。這促使數量大增而集中在工廠的工人組成了很多工會和工人政黨。

二次大戰期間,歐洲各國人民群起反抗法西斯主義,而其中大部份是工人。在政治方面,各國資產階級政府相當軟弱,多國的共產黨則有很大影響力,其中以意大利和法國的共產黨最強大。意共當時的黨員就有百多萬。

二次大戰結束,反法西斯的勝利主要是靠各國人民奮起反抗。一九四四年法國的民兵從德軍手上奪回巴黎幾天,盟軍才到來呢!

戰後,工人們認為不能再接受戰前那種貧苦、大量的失業和沒有保障的生活,他們當時龐大的力量,是可以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的,但各國共產黨聽從史大林的指示,與資產階級合作,接受改良。歐美的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產生。

福利國家的形成

在一九四二年,二戰還未結束時,當時英國全國失業保險委員會主席威廉.貝利.貝弗里奇提出了《社會保險及有關福利問題報告書》。這份著名的「貝弗里奇報告」成為戰後歐洲福利國家的「最新藍圖」。報告書中明確提出了社會福利不應僅僅是濟貧性質,而應該保障人人享有免於貧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業的權利。一九四五年工黨執政後,以這報告為基礎制定了國民保險法、國民保健事業法等一系列法律。一九四八年工黨政府宣佈英國已建成了「福利國家」,奉行「福利主義」。接著西歐、北歐、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也建立了較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

戰後各國重建及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大繁榮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及經濟飛躍,使資本主義國家在財力上能維持全面的社會保障制度。

福利國家的衰落

踏入七十年代以後,由於世界性經濟衰退,以及日本、第三世界(如亞洲四小龍)的經濟發展起來,他們工資低、稅率低,與那些先進福利國家競爭。福利國家的經濟增長普遍下降。經濟狀況惡化使失業人口劇增。正如上文所說,社會保障的經費實際上是由勞動人口負擔的。當出現大量失業,勞動人數減少,社會保險稅的收入自然大量減少。同時,社會福利和救濟支出就大量增加。此消彼長,政府要承受很大的財政壓力。

面對深刻的經濟危機,各福利國政府便以借債及大大削減社會福利來維持它們的存在。但這並非表示福利國家真的變了窮光旦。一些資本家的利潤是減少了,許多企業倒閉了。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生產不足,恰恰相反,是由於生產過剩(而這一點是資本主義盲目競爭所必然造成的)。事實上,地球上的生產力足夠提供全體人類以全面的福利保障。現在之所以做不到,僅僅是部份生產力在市場中無法轉化為可以盈利的資本,於是資本家寧願閒置設備也不進行生產。事實上,即使在繁榮時期,資本主義的設備閒置率也往往高達成半甚至兩成。如果再加上軍費開支,全球的生產力有差不多一半是浪費的。所以,福利國家之衰落,並不是生產力無法支持福利,而是由於資本主義為利潤而生產的制度阻礙了生產力之合理運用。

此外,資產階級的政府也總是不斷將現有資源作不公平的分配,劫貧濟富。例如,單在一九八四年,美國在社會福利和公共事業的開支就削減了二千一百零四億美元,但通過各項減稅政策,富人卻少付了二千八百六十一億美元。列根的經濟政策很明顯地使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其實,只要不減富人的稅,所得的收入就足以填補福利開支有餘。

在英國,低下階層所得到的房屋津貼越來越少,製造了大量沒有固定居所的人。據官方數字,現在全國無家可歸者已達四十萬(真實數字相信遠高於此數)。去年就有六百個露宿者死在街頭!諷刺的是,全英國最起碼有八十四萬六千個住宅單位空置(實際數字亦應高於此數),足以容納所有露宿者有餘。

福利主義不再靈驗了!

福利主義主張通過收入的再分配和發展社會福利事業來建立人人平等和富裕的「福利國家」。過去在勞工運動的推動、經濟繁榮和其他社會條件下,比較全面的福利制度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過。但當資本主義出現危機,出現經濟衰退(這是資本主義必然的循環規律),以及資本家可以溜到落後地區剝削當地人民,在資本主義基礎上的福利主義便行不通了,事實已擺在眼前。

福利主義不能長期靈驗是事實,但有人因而反對提倡福利,這並不合理。因為只是資本主義制度不能支持福利開支,而並非現時的生產力不能支持福利開支。福利制度會「養懶人」?

反對提倡福利的人,大多認為福利制度會養懶人,拖跨了福利國家的經濟;而且,要福利就要高稅率,這會使資金外流。

福利制度確曾使一些國家的人民免於沈重的生活壓力,不用像香港和現在英國的低下階層那樣要找兩三份工作才能維持基本的生活。但所謂養懶人並非事實。七十年代經濟危機後長期出現的事實卻是:並非企業請不到工人,而是長期有千千萬萬的人失業,一有空缺便有很多人爭著要做。確實有人寧願領救濟金也不去工作,原因卻是辛勤地工作得的工資比救濟金還要少。所以問題在於工資低而非福利太多。有起碼工資也不願工作的人是極少數的例外。

美國勞聯產聯在一九八二年九月發表的資料指出,當時美國六百六十多萬的失業工人中,有百分之六十三領取不到失業救濟金,因為救濟金的發放條件非常苛刻。(就算是領到那些微救濟金的人,亦只能過最卑微的生活。)由此亦可見,大部份失業者並非因為有福利制度而不願工作,而是根本沒有工作的機會。很多人連依靠福利制度的機會也沒有,怎能說福利制度將他們養懶!

況且,大部份人是不喜歡無所事事的,而很多人寧願工作,尤其如果是能發揮自己所長的工作。

資金外流,有何辦法?

至於高稅率會引致資金外流,在某些情況會是事實,當本國資金可以自由流動,可以在外國得到更高的利潤,資金自然會溜走。這對個別國家可能會投資不足,工人失業。在這個情況下,福利國家就更難維持了。有些人據此主張,為了留住資本家,避免失業,寧可取消福利、降低稅率。但是,這種靠降低工人待遇來加強競爭力的做法,很快也會剌激其他國家資本家效尤,結果很快就會造成全球性的工人待遇下降。

這樣,對於那些率先削減福利的國家的工人來說,最後還不一定留住資本家;即使留住了,工人的待遇也會降到可悲的水平。所以,這種辦法工人絕不應擁護。上述一切說明,個別國家的工人互相競爭只會一起受害。反過來,假如全世界勞動人民都起來爭取應有的待遇,那便沒有可以牟取暴利的地方讓資本溜去。資本家無計可施,便只能留在本國,接受工人所提出的條件——既要飯碗,又要福利。

人類生活的保障要靠……

為了爭取長遠的、全面的福利保障,唯有改變現在為了利潤而不顧人類真正需要和破壞環境而生產的制度;要改變因為惡性競爭而不顧浪費的經濟制度。現時,世界上就有接近一半的生產力是閑置或花在軍備生產方面。我們應該將這樣的經濟制度改變為以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為目標——但只有當社會的經濟大權是由普羅大眾掌握,才可以做到。然而,假如普羅大眾不能掌握政權,就不能控制社會經濟。所以,普羅大眾就首先要爭取建立真正的民主、由普羅大眾掌權的政治制度。

分類:第31期, 歐盟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