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橋
《先驅》第31期,1994年12月
說到購買環保產品,人們很容易會想到Body Shop。這間出售個人用品的連鎖店宣稱其產品全部以簡單的天然材料製造,對自然生態環境無損作為標榜。東主羅迪克絲女士(本身也是積極的環保份子)深明這種宣稱原料來自落後的尼日爾或墨西哥等第三世界國家對顧客所產生的吸引力。她那套強調泥土,與第三世界互助互利的感性呼喚完全迎合優皮一族的口味,使她的企業王國去年營業額高達七億美元。喜好追求時髦玩意,又接受了一些皮毛的環保意識的年輕香港人,自然對這種優皮玩意趨之若鶩。走進Body Shop,全店綠色的設計已使人精神為之一振,加上各種產品強調的天然成份;其中更有不少環保標語及援助落後國家的捐款箱等,使顧客每買一款產品,都似乎充滿特別的意義,因而價錢貴一點也不計較了。
但Body Shop的「純潔」形象最近卻受到英國傳媒的揭露和質疑。首先,自一九八九年起,該公司就悄悄地把產品上的標籤由原來的「不以動物作測試」改為「反對以動物作測試」。這個微少的改動可說可圈可點。但更重要的是,有某雜誌指出Body Shop與第三世界的交易,其實對當地土著的壞處多於好處。
在這場辯論中,人們的討論焦點都放到Body Shop東主的道德操守方面。譬如,究竟羅迪克絲是否一個關心人類前途的好資本家呢?抑或她由始至終不過在欺騙消費者呢?我們認為把討論焦點集中在個人的道德操守方面只會忽略其中更重要的社會意義。「綠色資本家」真能貫切始終?
其實,Body Shop只是無數標榜自己支持環保的「綠色公司」之一,有不少「綠色公司」更強調自己的社會責任,講求「政治上正確」,大搞社會服務,例如為貧童設獎學金,資助先進國學生到第三世界作研究等等。他們以這些宣傳作招徠,獲得普遍消費者的支持,業務蒸蒸日上。但當這些小機構逐漸擴大營業額,變成大企業時,生意上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最後便要在市場壓力及「社會責任」之間作出取捨,結果自然是生意要緊,向市場壓力低頭。這類例子不勝枚舉。
例如被譽為最有「社會良心」的卡爾費特集團吧!創業初期,這家公司不但拒絕投資任何製造槍械、煙酒等產品;還善待員工:送運動鞋,鼓勵他們步行上班,津貼他們參加各種「自我提升」的學習班等等。但最近,該公司為了削減成本,加強競爭,辭退了兩成員工,將有關工作轉交給合約商承辦,以減低成本。
另一間強調員工如一家人的郵購公司漢娜安德森,去年亦突然辭退一成電話推銷員,又削減員工福利。運動鞋生產商StrideRite一向堅持聘請美國的窮人工作,但最近也發覺競爭越來越劇烈,再難遵守自己的承諾了,必須仿效Nike那樣,把生產轉移到工資極廉價的亞洲去。
這些例子說明,那絕不僅僅是BodyShop東主的人格或道德操守問題,而是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規律使然。若要在這個競爭劇烈的市場經濟下繼續求存,就不可避免地要採用一般企業所慣用的手法,那就是削減福利,壓榨或裁減員工等,以減低成本。在市場壓力之下,這些講求社會責任的「綠色公司」也要放棄他們當初創業時宣稱的首要目標,甚至英國「商業機構社會責任聯會」的主席也不得不承認,現在首要的社會責任是賺錢!消費主義與環保能否共存?
上述的情況說明,鼓吹購物消費的資本主義根本難以與「綠色」和「社會責任」共存,更遑論依靠它能拯救地球了。為何那些「綠色資本家」只靠一些簡單動聽的口號就能打動無數消費者購買他們的產品?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們越來越關心自己的健康及環境。假如有人宣傳提供健康天然的產品,他們是願意付出多些金錢去購買的。
一個企業,無論它主觀上是否有良好願望,都無法逃避市場的壓力,任何一種生意——包括環保產品,一旦證明有利可圖,其他公司就會加入競爭。以Body Shop為例,它的營業額已吸引了美國一個大集團與Next連鎖店聯手向它展開「綠色」挑戰了。「綠色貿易」可支援第三世界?
有不少「綠色資本家」都相信一個神話,認為貿易能解決落後國家的困境。他們提出「貿易而非援助」的口號,是想建立一種所謂保存傳統社會生活方式的貿易關係,即在不破壞環境或當地社會的前提下進行貿易。最典型的例子據說叫「雨林收成」,他們認為如果能出售雨林的產品,那麼雨林就得以繼續保存了。
但問題是,資本主義市場根本無法提供這樣一種穩定的環境。某一個資本家為了自己短期的利益可能願意顧及社區或郊野的生態利益,但以整體資本家而言,卻只會盲目而毫無計劃地追求利潤。如果某一種雨林產品被發現有利於世界市場的話,就會立即吸引大批資本湧到那裡去開採榨取那種產品,而無視於會對當地環境造成何種代價。這類例子數不勝數。
十九世紀後期,非洲剛果盆地的橡膠和象牙就曾被資本家洗劫過,使廣泛地區的大象滅絕,橡膠園消失。二十世紀初,南美洲的橡膠突然暢銷起來,資本家在阿馬遜河一帶利用印第安奴隸為他們工作,結果使成千上萬的奴隸死亡。只在其中一個開發區就有八成人口和幾個部落被摧毀了。
有人會以為那只是很久以前的資本主義才會這樣做,但其實今天的資本主義並未變得更仁慈。巴西出產的果仁相信大家吃過吧,售價也不便宜哩!它正是今天雨林的主要產品之一。但它是利用一些僅拿著不足以糊口的工資的非技術工人種植出來的,主要提供給跨國公司出口用的。當那些新的技術引致雨林進一步受侵蝕時,工人曾多次試圖組織工會,提出抗議,但都遭到資方醆酷的鎮壓。
如果那些「綠色資本家」仍要為這種貿易辯護的話,恐怕他們只能說:「至少工人仍有工作可做呀!」
其實,「綠色資本家」(包括那些真誠的綠色資本家)所提出的「貿易理論」只反映出他們對環保太悲觀。他們認為環保問題太大太複雜,根本沒有一個真正有組織的解決辦法。他們唯一的希望就是叫消費者把世界末日的念頭暫時拋開,買一瓶他們出產的環保沐浴露!世界末日已來臨?
其實有不少人對如何保護地球都感到很悲觀。不錯,資本主義對環境生態造成的種種破壞,已經很嚴重了,但可以說,仍未發展到世界末日的邊緣,雖然這個危險已越來越明顯了。早在六十年代初,已經有不少人指出地球的資源已耗盡,我們的大氣層已全部中毒了。但事實證明,環境本身比人們所想象的更健壯。科學家也指出,傳統用的能源可維持到下一個世紀末;全球的溫度上升恐怕是一個極慢的過程;雨林的確持續遭到破壞,但九成的亞馬遜雨林仍完整無缺。
更重要的是,所有這些問題都有解決方法的。臭氧層的洞是可以補救的,人類可停止製造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無污染的交通運輸系統和電力車早已發明了。這些新科技一旦投入服務,會即時產生良好的效果。另外,種植多些樹木可吸收多餘的二氧化碳。只要植物在空氣中多吸收百分之一的碳酸氣,便可抵銷燃燒礦物燃料所發放出的二氣化碳了。
地球上重要地區的環境遭到破壞並非如某些專家所說,是由於人口稀少或過剩所引致的。世界衛生組織在八七年估計,當時地球上食物足夠支持兩倍以上的世界人口。地球上多數地區的問題並非受到過度剝削而是投資不足。在非洲,只有百分之十的耕地得到充足的灌溉,而可耕地如果有足夠的技術援助,是可以增加百分之五十的。誰對環境的破壞最大?
環保主義者時常宣稱經濟增長或人類社會本身是與大自然為敵的,有些意見甚至認為人類,特別是窮人,是其中一種污染。這種簡單地將人與大自然對立起來的見解不但偏頗,而且掩蓋了事實的真相。我們不否認一般人會對大自然造成一定的污染,但如果比較一下,一個集團為了追求利潤,投資數十億資金去開發(實質是摧毀)第三世界的天然資源,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較大呢,還是一群貧窮落後,只為溫飽的土著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較大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試問誰會在海中傾倒禍害後世的核廢料呢?誰會漏出數以千噸計的石油,造成可怕的污染,生物大量死亡呢?當然是那些掌握巨大生產力的資本家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如果說每個人對環境污染的責任都是相等的話,不是無知,就是不負責任。資本家為了企業的經濟增長,隨時可以犧牲環境,這是顯而易見的事實。除非廢除這種競逐利潤的制度,否則地球只會繼續遭到大規模的破壞。
其實,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人類不但能駕馭它,同時能與之共存。只要改變這個由少數人壟斷全球資源的社會制度便行了。現代科技破壞環境?
有不少環保份子非常反對現代科技,認為科技破壞環境,污染大自然。他們甚至呼籲人們放棄舒適現代化的生活、重投原始生活的懷抱。但這種主張歷史開倒車的見解,根本無助於解決人類正面臨的危機。
現代科技本身並非一定會污染地球的,如那些新發明的微型電子工業就清潔得多了。過去十五年,日本是全球高科技增長最快速的國家,同時實際上也節省了不少能源的消耗。高科技的發展擴闊了千百萬人的經驗,使農民脫離狹隘單調的農活,大規模的生產幾乎使任何一處都產生新的思想和文化。
假如沒有現代科技,根本不可能養活現時的全球人口。早在六十年代,「綠色革命」,使印度和中東廣泛地區增加十倍的谷物收成。在五十年代,日本引進農藥,使稻米增產四倍,而當時正值是日本人口劇增的時期哩!從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世界各國採取類似的方法,使全球每年的糧食生產比的人口增長高出百分之十六。
當然,在資本主義制度之下,這種種的新科技都不免會產生不必要的「副作用」,譬如,「綠色革命」使數以千計的農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園,新植物品種的遣傳基因的多樣性遭到忽略等。但這些問題都不是無法解決的。反而最大的問題是出在這個經濟制度本身,資本家為利潤而生產,有利可圖就拼命投資,無利可圖就撤資或乾脆不投資。因此,上述各種改良都沒有根本掃除飢餓貧窮,相反,第三世界的飢荒更嚴重了。另外新的能源的投資亦延緩了,符合環保原則的公共交通系統的發展停滯不前。
對於交通的問題,住在屯門或更偏遠地區的香港人應有深刻感受。屯門公路幾乎天天塞車,但港府一直不肯興建屯門至荃灣的鐵路,舒緩路面的擠塞情況,使居民飽受塞車之苦,據說港府遲遲不肯興建鐵路的目的是為了保障九巴的利潤,恐怕鐵路會搶去大部份九巴的乘客!可見政府是如何厚愛資本家,為了保障他們的利益,不惜犧牲普羅大眾的利益。誰最受害呢?
不少人以為環境污染是無分階級的,富人窮人同樣受害。不錯,表面上看污染禍及全人類,例如海水污染,人人都沒法在海上暢泳;空氣污染,任何人都容易感到呼吸困難。但如果我們再想深一層,就會發覺最受害的不是富人而是一般的普羅大眾。因為有錢人會有許多辦法舒緩環境污染所帶來的不適,例如他們有清潔的私人泳池、空氣淨化器等。試想想,誰會居住在惡臭難聞的工業區附近呢?誰會住在擠迫的住宅呢?誰會開著空調,悠閒地駕車上班,把廢氣噴到要坐巴士上班的打工仔臉上呢?另外,工人在廠內接觸到有毒化學物質的機會比管理階層大得多,而且很多時是近距離的接觸。例如核電廠的工人要處理有毒的化學物質,感染到核幅射的機會比老闆大得多。核廢料的處理亦如是,富裕國會把核廢料當垃圾般運到窮國去棄置,由窮人去承受惡果。不要說工人根本無權選擇環境,甚至連廠內的安全設施也極不足,要工人不斷爭取才有所改善。
大家應該記得不久前地盤的升降機因超載折斷而壓死多人的意外吧!業內人士早已指出其危險性,但資本家總是置之不理,直至意外發生,引起公憤,才稍加改善。本港的矽肺病工人的慘況也是一個極明顯的例子。
問題是,種種對環境及大多數人利益產生重要影響的決策都由一小撮大資本家操縱,而他們首要考慮的並非全人類的幸福而是一己的私利。這種短視的投資必然與大多數人希望擁有一個安全健康的居住環境的願望相違背的。
環保的真正出路
資本主義市場是一匹瘋狂而又不受約束的野馬,倚靠它來發展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關係,簡直是與虎謀皮。因為資本主義建基於剝削大多數人之上,其原動力是利潤而非人類福祉,結果顯然是盲目破壞地球,毀滅人類了。要有效地制止這場災難,爭取一個安全、舒適、清潔的世界,就必須首先廢除這個由少數人壟斷地球資源的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一種由普羅大眾掌握一切資源的新的經濟制度,這種新制度不但能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善用資源,而且能真正滿足到人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