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期

大選前夕的台灣政治情勢與 台灣左派的當前任務

鄭谷雨

《先驅》第31期,199412

﹝一﹞年底大選的意義

今年年底省市長及省市議員的選舉至少具有幾重的意義。在第一重意義上,就此次的選舉本身而言,省市長選舉是台灣政治史上的頭一次,也是到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一次選舉。第二重意義在於:一方面此次選舉是台灣主要三黨的第一次全面性的對決(注一),選舉的結果將是三黨實力的總體現;一方面此次選舉更是明年總統大選的前哨戰,選舉的結果和選戰中各政治派別力量的重整將深深地影響明年的總統大選。最後,兩岸關係已越來越成為當前台灣最重要的政治課題,從國防,外交,經貿(如GATT/亞太營運中心/產業結構的調整……)以至勞工問題都和兩岸關係有關,甚至以兩岸關係為核心問題。而各黨派的政策也以兩岸關係差異最大。從此刻起到1997年前後將會是影響台灣政局最關鍵的幾年,台海是和是戰,台灣政治是否出現大幅動蕩都和這幾年台灣各政治力量的起伏消長密切相關,我們也唯有從這樣的角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年底選舉的重要意義。

﹝二﹞國民黨和〞李登輝體制〞

無庸置疑的,台灣人民對國民黨的支持度是越來越低。去年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在李登輝本人強力輔選又控制主要媒體的情形下,雖然在席次上略有增加,但得票率卻跌破50%,國民兩黨得票率也逼近到47%41%。這是一方面。而相當重要的則是國民黨性質的變化,總括來說就是〞李登輝體制〞的確立。李政權就本質上來說仍是一個道道地地,赤裸裸的資產階級政權,絕對沒有因〞民主改革〞和台灣人總統上台而有所改變(注二)。相反的,這幾年在李登輝主導下,國民黨以重整公營事業(即所謂〞民營化〞),擴張黨營事業,結合私人財團的方式,不但攫取了龐大政經資源,確保其統治地位,更造成層出不窮的貪瀆弊案和日益惡化的貧富不均。這使得不少原本保守的中下層公教人員,小市民等部份〞中產階級〞甚為不滿,激化了它們的政治態度。

此外,和蔣家政權相比,李政權對美日帝國主義有更強烈的依附性。這具體表現在李登輝的〞台灣問題國際化〞的〞獨台〞政策。李登輝本人是個包著〞民主.民意.台灣人〞外衣的獨裁者。在政權合法性上,李登輝本人並非民選產生,而是老國代選出;在思想上,李登輝〞生命共同體〞的主張刻意掩蓋壓制〞台灣人〞內部性別階級等的差異和不平等,強調所謂的集體意志,這樣的思想若發展到頂點就極有可能是法西斯主義!在具體政策實行上,受人詬病的〞一人修憲〞和擴大總統職權等更是具體的例證。

接下來幾年,作為台灣資本主義上層建築的〞李登輝體制〞其發展有幾點是值得注意的。一,〞李登輝情結〞的消長。李登輝的施政雖然引起許多不滿,但具〞李登輝情結〞的民眾仍不在少數,它們或因李的台灣人身份或因其推動民主化的形象,甚至因為李的〞台獨〞傾向,而對李寄予厚望。在李登輝幾乎成為國民黨唯一王牌的情形下,〞李登輝情結〞的消長直接關係到國民黨政權的壽命。

二,李登輝體制的內部矛盾。最重要的矛盾在於李登輝政權內部對大陸政策的歧見。大陸委員會對兩岸關係採保守態度,傾向限制兩岸各層次的交流;而經貿部門基於台灣經濟現實,對兩岸經貿往來採取相對積極的立場。而李登輝政權基礎的大資本家,如長榮集團等也力主兩岸直航以利交流。這種矛盾在未來幾年兩岸課題越加重要時會有怎樣的發展和影響是值得注意的。三,李登輝獨台政策對台獨運動的影響,尤其是台獨運動中帶法西斯傾向的力量。最近兩岸關係中一連串不愉快的事件如千島湖事件,廣島亞運事件,台灣加入聯合國受挫等,激起台灣內部一陣陣反中國的浪潮。主導台灣大陸政策又主控媒體的國民黨在其中起了相當的作用。作為最高情治機關的國家安全局亦不時〞指出〞台灣內部有〞中共代言人〞,一時間〞賣台集團〞/〞吳三桂〞/〞台奸〞的帽子紛飛,主張統一或加強兩岸交流的人士彷彿成了人民公敵。可預料的,如此的情緒在九七前必定更為高漲,台獨運動法西斯化的跡象已露,這將是台灣左翼運動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三﹞新黨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新黨的崛起和以往一些〞第三勢力〞政黨,如工黨/勞動黨/社民黨有著不同的背景和基礎。首先,新黨的領導人長期以來即具有高知名度,自然比較能吸引台灣一般群眾的目光和信任,這和勞動黨從無到有及社民黨一人獨撐(朱高正)是遠遠不同的。其次,新黨是在國民黨內部矛盾/統獨矛盾/社會矛盾(金權政治,貧富不均等)三方面激化的背景下建立的,在成立的時機上是優於上述三黨的。我們也看到新黨的口號與訴求在力圖涵蓋這三方面的問題,像〞新黨才是真正的國民黨〞/反台獨反獨台,以統一為目標而維持現狀/反對金權政治的小市民階級政黨等。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新黨中不同力量對這三大問題的不同強度的訴求。新黨內有昔日國民黨內外省籍非主流大老(如許歷農),有當年國民黨內保守的中生代政治菁英(如郁慕明,李勝峰),有反金權形象的〞正義化身〞(如王建瑄),也有具社會民主主義理念的朱高正。新黨這樣複雜甚至隱含矛盾的形象自然引起相當的爭議,尤其是敵對勢力的攻擊。不過重要的問題是:究竟是何種社會力量在支持新黨?新黨的主張有沒有進步的地方,其侷限何在?新黨的主張能帶給其支持力量正確的出路嗎?由兩次選舉(縣市長和縣市議員)結果和最近一些事件來看,新黨已初步紮下了一定的基礎。一部份對台獨聲浪高漲充滿危機感的〞外省人〞,對李登輝主政下官商勾結/貧富不均不滿的中產階級(像一些公教人員),反台獨的老國民黨員都是新黨的支持者。在幾年前,這群人很可能是國民黨的支持者,對民進黨充滿了疑慮,強調社會安定的它們對社會運動不理解也未必認同。經過幾年來社會的變化,它們成為新黨集會上熱情的群眾,其中最激進的部份甚至對台獨運動起而反擊。我們可以說,這群人政治態度的激化是這些年台灣資本主義惡質發展的直接結果。當然這股社會力量會走向何處還是未定之數。它們的政治態度是素樸的反金權意識和以〞捍衛中華民國〞為表現的保守安定意識的結合體。它們對工人運動是疏離而隱含疑慮的。它們目前選擇的政治代言人大部份是傳統的保守政客:排斥草根民主,片面迷信所謂〞公權力〞。左翼運動必須嚴肅的思考如何爭取轉化這股力量。新黨及其群眾在反對李登輝獨裁和反對金權政治上有相當的進步性,而它們對社運的排拒和對社會安定的片面強調則隱含了法西斯的種子。所以左翼運動切忌對新黨作出簡化的分析及判斷,對這樣一股正在發展中的力量,應一方面肯定其反李反金權的進步並指出不足之處,一方面爭取它們理解同情工人運動,轉化其保守思想。片面地指責新黨及其群眾為〞台奸〞〞共匪〞絕不是左翼運動應該採取的做法!

﹝四﹞民進黨還值得左翼支持嗎?

相較於國民黨政治行情的連連下跌及新黨的夾縫中求生存,民進黨的氣勢可說攀升到近年來的最高點;一方面是台獨聲浪或〞本土意識〞的高漲,另方面在許多公共政策上,民進黨也掌握了相當的主導權(從當年的國會全面改選到現在的老人年金)。而在社運和學運中,民進黨也獲得了相當的同情。

然而,就在民進黨離執政越來越近的時候,民進黨政治路線和政治文化中惡質的傾向也日漸的顯露:

一,法西斯的傾向。民進黨不僅在近來的兩岸衝突中扮演〞反中國〞的角色,在面對台灣內部統獨爭議時也越來越成為另一種壓迫者。主張統一或加強兩岸交流的人士被說成是〞吳三桂〞/〞賣台集團〞。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新黨在高雄舉辦合法的問政說明會;部份民進黨人士(包括國會黨團領袖)帶領群眾至現場攻擊,引發了流血衝突。在會場,民進黨群眾喊出了〞中國豬滾回去〞的口號民進黨群眾攻擊新黨集會已不是第一次了。九月二十七日,新黨副省長候選人亦遭人毆打成傷。民進黨當年堅持的言論自由幾已蕩然無存。在一些激進台獨團體口中〞消滅共匪〞成了最新而流行的口號。一種熾熱的台灣民族主義情緒不斷擴散,原本是關愛鄉土的本土意識在政客操控和部份媒體(注三)推波助瀾下轉變為〞台灣人是最優秀的民族〞這種極端情緒。

二,金權政治的共犯。民進黨雖一再標榜清廉的形象,然而民進黨涉及金權醜聞的事例仍接連不斷。從早年的榮星案到這兩三年的不分區立委賄選案,縣議員賄選案以至剛發生的華隆案,都是明顯的例證。民進黨一些中央級的政治人物和國泰/長榮/華隆等大財團的關係已不是秘密;而許多地方級的政治人物根本就是地方派系中人,其利益分贓,買票賄選的行徑和國民黨如出一轍,頂多是程度大小之分。

三,和工人運動等社運的脫離(注四).從黨外運動到民進黨,工人階級一直是民主運動的重要力量。然而民進黨的領導階層一直代表台灣中小企業的利益,以致於民進黨面對工運的態度一直是十分曖昧的。民進黨的財經政策也極少顧及工人階級的利益(如公營事業民營化問題)。當民進黨政治實力越加穩固而漸拋棄群眾運動時,它和工人運動等社運的疏離已是必然的趨勢。

綜上所述,目前民進黨已漸漸失去往昔爭取民主的進步色彩,其資產階級的本質則逐漸的顯露。如果說台灣的民主運動是工人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聯合陣線,在今日這個聯合陣線已然瀕臨瓦解。那麼在此時此刻自許為左翼的團體仍強調留在民進黨內,要讓民進黨和台獨運動〞左傾化〞,這樣的策略還有多少的可能性和正確性,實在值得商榷!

﹝五﹞台灣左翼運動的現狀與當前的任務

台灣左翼運動和工人運動還是處在最初期的階段,這首先是因為早年台灣左翼運動接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鎮壓和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清洗,這使得台灣缺乏長久的左翼傳統。目前的基礎是從解嚴前後才開始建立的。台灣左翼運動的幼稚性和萌芽性表現在幾個方面:

一,工人運動整體還停留在經濟鬥爭的階段。目前的工運仍以經濟層面的鬥爭為主,修改勞動法令和反對官方全民健保的鬥爭也以經濟面訴求為主。長期的民主運動中,工人階級雖然是主力軍,但是運動的主導權不在工人階級手中,代表工人階級特殊利益的要求也極少突顯。

二,左翼運動整體的思想水平不高,對台灣社會性質和階級結構還沒作出科學性的分析,對於左翼理論也缺少清楚的認識。台灣各左翼運動團體很少能提出清楚的綱領,大多數運動者對於自己是何種〞左派〞還無法確定;對理論探討實際上採取輕視的態度,有經驗主義的傾向。由於對自己和別人都不夠清楚,左翼陣營中連爭論都很少發生,或是停留在極低的層次。

三,一個相對較健全的左翼政治組織還沒有產生。目前台灣左翼運動團體包括唯一的政黨主張〞左統〞的勞動黨;兩個工運組織主張台灣獨立,傾向福利國家的台灣勞工陣線,和〞不統不獨〞的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注五);主張為〞左獨〞的民進黨內小派系〞群眾〞;此外還有一些左傾的,以學運幹部為主的小團體。這些團體共同特性就是組織不夠健全(除了歷史最久,具〞準政黨〞雛型的勞工陣線工會實力較強)(注六),沒有清楚的綱領(除了勞動黨有一個清楚標舉〞左統一體〞的綱領,當然勞動黨的綱領由於種種原因,還不是馬克思主義的),大多數團體仍停留在小團體或工運組織的層次,還沒有上升到政治組織的層次。到目前為止,這些團體都還無法為台灣社會變革提出令人信服的一套看法。

當前台灣左派面臨的是一個複雜的客觀局勢:各階層群眾政治熱情上升,但群眾目光卻集中在大選和三黨政治明星身上;社會矛盾更加深化,更多的群眾不滿金權政治/貧富不均/生活品質惡化,但是群眾的不滿情緒又極容易被統治者和政客轉化為統獨問題或省籍問題(注七)。在複雜的客觀情勢下,基礎薄弱的台灣左派該如何面對挑戰,突破困局呢?

我以為,至少有下列幾點重要任務:

一,建立一個堅強的核心組織。這是最緊要的任務,唯有一個堅強的核心組織,我們才有可能抵擋統獨狂潮的衝擊,也才有可能在統獨爭議逐漸退潮,客觀形勢相對有利的時候更好的開展工作。一個堅強的核心組織至少具備幾個條件:幹部成員要重質不重量,寧肯少些但要好些;在總結過去經驗和強化理論討論的基礎上統一成員的認識;透過實踐與艱苦的學習逐漸提出一套清晰而科學的綱領,擬定明確的路線和制定過渡性的要求。以下的工作都是服從於這個中心任務的。

二,展開紮實的學習工作。這至少包括幾部份: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國際社會主義及工人運動的經驗,尤其是對前工人國家的反省;透過實踐與調查研究深化對台灣社會性質和階級結構的認識,掌握台灣工人階級在結構上和意識上的特殊性;展開對中國大陸社會性質及中共政權性質的嚴肅分析與討論。最後一點將是其極其重要(首先由於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密切影響)而且是台灣左派在思想理論上最大盲點之一。對這個問題必須作出最科學的分析,而不是像部份朋友一樣輕率地做出如〞中華帝國主義〞般的結論或不加分析的贊揚歌頌1949年以後中國的社會制度(不管是毛澤東式的或鄧小平式的)。在從事這些工作時應注意要盡可能的同國際左翼運動交流,了解並批評地吸收它們的想法。國際托洛茨基主義運動數十年來在這些問題上的貢獻尤其應該受到重視。

三,反省以往運動路線/策略和運動觀。不但要總結過去經驗,更要對目前運動中一些錯誤的現象,做法甚至路線提出嚴肅的批評。如現在工運中一些嘻笑怒罵且儀式化的抗爭模式,對群眾一些錯誤意識讓步的做法等都應該加以檢討。十分重要的是展開對台灣各種具法西斯主義傾向的政治派別的批判,檢討左翼份子對民進黨的態度,這兩點尤其是左派台獨團體所不應迴避的!

四,擴大同工人階級和其它各階層群眾的聯繫。加強對工人和青年學生進行社會主義的宣傳教育。辦好分別針對工人階級和知識份子及學生的社會主義刊物。

五,各團體間的對話與論辯。在現階段強求左翼的整合無疑是不現實的,但是必須為未來真正的社會主義政黨準備條件。在這個前提下,各團體應在各層次的問題上以各種方式對話討論,包括左翼理論/台灣社會階級結構的特性/工運的策略等。如此工運才能更好的成長;而只有各團體更清楚自己和別人,未來某種層面的合作或整合才更有可能。

對台灣左派來說,目前的時刻可說是黎明前的黑暗,只要我們在最近的三四年內能夠有計劃有步驟的進行上述工作,累積實力,摸索出正確的道路,我們的前途將是樂觀的。

附注:

(注一)新黨在去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及今年初的鄉鎮市長/縣市議員選舉中並沒有全面性的推派候選人。故這兩次選舉不具有三黨對決的意義。

(注二)關於國民黨政權的階級性質有不同的看法。在蔣家統治時期,有論者以為是〞超階級〞的政權,台獨派稱為〞外來政權〞。到李登輝時期仍有學者強調國民黨與私人財團間〞威權侍從〞的關係。我個人以為,就算在蔣家統治時期也沒有一個超階級的國民黨,而是官僚資產階級的政權。到李登輝時期國民黨則轉化為官僚資產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政權,但本質上並無根本的變化。

(注三)在媒體中,一些所謂〞本土派〞的報紙,如民眾日報/自由時報/台灣時報和黑白新聞周刊都扮演這種推波助瀾的角色。民眾日報連續以頭版(甚至頭條)〞報導〞中共代言人的活動,影射台灣統派。部份獨派知識份子主辦的黑白新聞周刊不斷攻擊新黨,稱之為〞新黨.竹聯幫.中共〞的〞三合一敵人〞;這和戒嚴時期國民黨攻擊黨外人士是〞黨外.台獨.中共三合一敵人〞的手法並無不同。

(注四)耐人尋味的是:雖然許多自許左翼的進步學生及社運工作者對民進黨有不少批判,然而在許多關鍵性的時刻往往還是跟隨著民進黨的步伐前進。這或許可稱為一種〞民進黨情結〞吧!?

(注五)工人立法行動委員會本為台灣各主要工運團體為修改勞動惡法而組成的聯合陣線,後幾經演變,目前為由勞工教育資訊發展中心‧女工團結生產線主導的一支工運力量。勞工教育資訊發展中心‧女工團結生產線的主要領導人為鄭村棋,吳永毅,陳素香。

(注六)台灣勞工陣線原名台灣勞工法律支援會,成立於1984年,為台灣戰後歷史最久的工運團體。1988年改名為台灣勞工運動支援會,1991年改為現名。台灣勞工陣線長期以來和民進黨關係良好,被視為新潮流系的外圍組織,其在工運界有較強的實力與它的長期歷史及和民進黨關係密切有絕對的關連。近年來該組織漸有組黨的意圖,未來會如何發展是很值得觀察的。

(注七)最明顯的例子是1992年關於土地改革的爭議,當時推動二次土改的財政部長王建瑄被部份媒體說成是〞外省人搶本省人土地〞。

分類:第31期, 台灣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