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致良
《先驅》第31期,1994年12月
今年九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是香港首次實行全面普選的議會選舉,也是九七年前最後一屆的區議會選舉。在中英雙方關於香港政制的談判完全破裂,中方聲言重組九七後香港的地方議會,恢復委任議席的情況下,本屆區議會選舉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受到各方面的普遍關注。我作為先驅社(原名新苗社)代表在在葵青區議會葵興選區參選,對手是代表街坊工友服務處及職工會聯盟的梁志成。投票結果,梁志成以一千多票當選。我雖然落選,但也獲得387票支持,佔總票數的23%。
現在已經到了香港後過渡期的最後階段。但九七未到,中共極力壓制港人民主權利的猙獰面目已充份暴露。港英雖然口口聲聲說要推行「公平、公開、為港人接受」的政制,其實是口惠而實不至。本港社會上層份子加緊同中共結合,準備日後替中共管治港人,連那些「民主派」政團都紛紛「轉軑」,尋求和中共「對話」、「溝通」。可以看到各大政黨的立場都不符合大多數港人的利益和意願,如果不是公然出賣的話。而佔人口大多數又對社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工人階級卻並未廣泛組織起來,爭取本身的政治利益。我們今次參選,就是要團聚工人階級和一切不甘心接受專制壓迫的群眾一起準備應付九七年的轉變,找尋維護自由和爭取民主的方法。正是其他候選人(包括我的競選對手)都沒有著重指出怎樣應付九七年的轉變,及提供一條真正的出路,更顯得我們參選的意義和責任重大。縱然我們知道本社現有的規模和號召力都很小,我當選的機會也不大,我們也認為應該參選,因為能夠集中宣傳代表普羅大眾利益的政綱比當選與否和得到更多選票都更重要,亦更有意義。
雖然最後落選,但通過這次選舉,我們的收獲也不少。首先,我們用鮮明爭取徹底民主的參選政綱團聚了區內最有思想和最有遠大眼光的街坊支持。其中一位蔡先生主動打電話說很讚賞我們提出的「爭取主權歸人民,擔當先驅不畏懼」的競選口號,覺得它很鮮明,很能講出他的心聲。投票當日他更鼓勵他的親戚朋友投我一票。另一位住在新葵興花園的街坊很支持先驅社爭取工人階級利益的政治立場,在助選團「洗樓」時更詢問我們工人階級的利益要爭取到那個程度之類的問題。更有一位老太太主動贊助我們競選經費,她說自己對社會主義的前途本已沒有多大信心,對前蘇聯、中國大陸的情況尤其失望,但自從看過《先驅雙月刊》及知道我們參選後,覺得現今仍有年青人為理想奮鬥,自己對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也增加了。另外,通過今次參選更有幾位朋友成為先驅社的同情者或義工。初步認識和團聚這些支持堅決民主的朋友,多少也有助於在將來產生強大的堅決民主派,而這就是我們今次參選最大的收獲。因為能夠提高群眾的覺悟。促進民主的力量,比得到選票更加重要。即使是基於各種原因不支持我們見解的街坊,我們能夠向他們宣傳九七轉變的重要性,從而引發群眾對此思考和討論,也是十分有意義的。
其次,我們競選前用了較多時間來起草政綱。每個社員都各自負責某一部份政綱的起草工作,每次政綱起草會議上每條政綱都經過認真和仔細的討論才最後通過,社外的支持者也提出不少寶貴的建議,所以整個政綱起草過程無疑成了一次難得的政治學習的機會。
如果單從投票結果看,我們今次的成績也很明顯。九二年我社曾參加屯門大興區區議員補缺競選,雖然當時提出的競選中心口號——爭取九五年立法局全體直接普選——比今次我們提出的主要口號更清楚明確,而且投票前彭定康政改方案的提出更引起市民的政治興趣,但最後我們只得幾十票。兩年後我們提出的競選口號比較抽象,市民整體的政治興趣亦不像中英政改爭論期間那樣高,但我們卻得到兩成多選民支持。這個事實本身表示港人在政治態度上已經有了兩極分化,雖然還很微弱。我們以一個堅決爭取民主的政綱參選,仍得到相當選民支持,便是很好的證明。
另外,我們競選期間分別發起爭取合理退休保障簽名運動及出版《葵興先驅報》,把我們看似抽象的政治訴求和群眾的切身利益結合起來,引導群眾了解到:如果不爭取民主政制,那麼各種符合大眾利益的社會改革都不能順利推行和繼續。
有收獲自然也有不足。我們雖然早在去年已經決定參選,但競選政綱仍然需要完善,特別是在期刊內解釋政綱的文章很不足夠,有些我們特別的要求(例如大陸國營企業民主經營,反對將之私有化)沒有相應的文章解釋。其次,候選人和助選團向選民生動解釋政綱的能力尚嫌不足,不能很好的運用當時的時事靈活宣傳政綱內的要求。最後,競選宣傳的時間掌握不夠緊密,常常為了解決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拖慢更重要的宣傳工作。我對候選人論壇的準備不足,發言稿遲遲未擬就,也是需要檢討的。
今次競選基本上達到我們的預期目的:那就是把爭取普羅大眾自由和物質利益的呼聲傳揚開去,引起群眾關注九七年的轉變及一起尋找真正的出路。我們將繼續努力,促進更多民眾起來爭取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