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
《先驅》第31期,1994年12月
汽車工業的競爭日趨尖銳,並且造成各種各樣新問題。最近英國路華車廠被寶馬車廠收購,引起了一些英國人的不滿,認為這麼大型的企業落入外國人手中,是對英國人的民族尊嚴的打擊。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汽車業所需的投資也跟著增加,從而引起的競爭也日趨激烈。這種激烈競爭也威脅到工人的就業與待遇。資本主義的邏輯正要求把更大的經濟權力集中在少數巨型企業手中,也就表示要犧牲工人的利益。
從一九四五年到七十年代中,歐洲、美國與日本的汽車生產不斷增加。自從一九七九年經濟衰退以來,競爭使市場變得狹小和不穩定。汽車公司的反應是推行自動化,改進現有的生產制度和採取關閉部份廠房、開除工人和削減工人待遇的方式來達到合理化。
七九至八一年的衰退使許多車廠虧損。英國利蘭在七九年虧損了一億鎊,八零年虧損了四億鎊。英國的汽車工業僱員從七九年四十六萬人下降到九三年的廿一萬。美國通用在八二年虧損了十億。
過去十五年,歐洲與美國車廠的主要競爭者是日本車廠。在一九七零年,歐洲車佔美國入口車的百分之十點五,而日本車只佔百分之四點二。日本車也只佔歐洲入口車的百分之一點一。到了一九八五年,歐洲車佔美國市場下降為百分之五點六,而日本車上升為百分之二十。再到了一九九一年,日本車佔美國市場超過百分之三十,佔歐洲市場百分之十。
激烈競爭使汽車商各出其謀來降低成本,包括了採取機器人來取代工人。另一方面則把工人訓練成為多技能的技工,增加勞動強度。生產進度比過去加快了一倍。工人比前更易疲勞,更為異化。為了加強壓迫工人,公司就極力打擊工會,又或者迫使工會幫助公司進行改革。
其中一種變革,就是加強與供應商的合作。電腦化生產控制使汽車製造商不必像過去那樣儲存大批原料,因為現在供應商可以迅速供應製造商所需材料。但這樣也使僱主比過去更容易被工人抓住弱點,因為對生產或供應作小小的干擾,都會產生很大打擊。例如,當工人在福特一間車廠罷工時,整個歐洲大陸的車廠都要停工三天。從前一間分廠罷工要產生連鎖反應,要花幾個星期。
日本車之所以有競爭力,是因為日本工資較低,工時較長。此外日本車廠花巨資來更新設備。為了生存,歐美車廠也要這樣做。例如從一九七九年到現在,通用花了六百億來搞電腦化。但是在加強勞動強度方面遭到工人的反抗。一九九二年通用出現二百多億赤字恐怕與此有關。福特的英國車廠則成功地把工人減半,使勞動生產率提高一倍,不過仍未足以同日產競爭。
路華的勞動生產率,從八零年到八八年提高了兩倍半。公司的分析表明,有四成的勞動生產率增長來自新技術,其餘則來自新的管理方式、以及工作系統——也就是迫使工人更拼命工作。一九七八年路華要花十二至十六小時去裝一架新車,一九八二年是四小時,一九九零年是二點八小時。
但競爭的本質就是你的對手並非靜止不動。快意在八零至八八年之間也把生產力提高了一倍。
但是,經濟衰退意味著一般受薪階級的購買力下降,而這當然影響汽車銷路。去年全歐洲汽車銷售量下跌了百分之二十。競爭越厲害,各車廠的設備閒置率便越高。日本平均達百分之十,而美國平均達百分之三十五。歐洲福特的新老闆估計,在未來三、四年,設備閒置率如折算成車輛,就是七百萬輛車。這意味著,過去花了千萬計的投資,實際上有相當部份是多餘的。到了這一步,收縮生產是不可避免的了。
這種危機是世界性的。一九九二年,通用和福特都出現巨額赤字。前者為二百多億美元,後者為七十三億美元。但日本自己,也越來越受到來自南韓汽車的競爭。現在南韓的汽車產量已超過英國了。
每一個國家,資本家都告訴工人,只有降低待遇,令資本家降低成本,才能保持競爭力,才會有工做。但事實上是恰恰相反。市場競爭是永無止境的。這也就是說,盲目的市場競爭最後總是犧牲工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