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期

愛情重創,男女有別 ──看「日出前讓悲傷終結」有感

勉之

《先驅》第30期,19948

電影一開始,其中一個男主角馬蘭就以倒敘的方式,說出兩段關於愛情與音樂藝術的故事,一段是關他自己的,另一段是關於他的舊情人的父親哥倫比的。

故事背景發生於十七世紀中葉的法國。哥倫比先生是一位頗有名氣的大提琴家。當他心愛的妻子病重時,他正在別處為一位快將去世的音樂家朋友演奏最後一曲。他回到家,發現妻子已離人世。因為沒有在她彌留時守在她身邊,他感到十分內疚和悲傷。於是他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隱居於一個農莊,過著幾近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終日在一陋室內思念亡妻以及埋首研究音樂。當女兒漸長,他就把自己的研究所得傳授給她們,其中又以大女兒美蓮天賦較高,深得其精粹。他們出神入化的演奏摶得音樂界的贊嘆,最後,法皇也慕名聘他為宮廷演奏,但這都為安貧守拙的哥倫比所拒,他執意要把所有時間獻給真正的音樂藝術,把懸念亡妻之情化為純美的樂曲。

不久,哥倫比收了年輕的馬蘭(即影片的敘述者)為徒,但後來卻發現他並非追求真正的音樂。只為了學得一技之長,好在宮廷音樂界中混一口飯吃,於是便把他攆走。但他的大女兒美蓮卻愛上馬蘭,願意把自己所學得的演奏技巧全教給他。不久,馬蘭便在音樂界中冒出頭來,並成了頗吃香的宮廷樂師,生活也越來越優裕。與此同時,他對美蓮的感情卻逐漸消失,最後更捨她而去。

整部電影的內容很簡單,很平淡,沒有什麼高潮,但全片拍得很有味道,由始至終都有優美音樂作背景,畫面也拍得如詩一般美。最難得的是每一個演員都演得很投入,尤其那個父親,他是一個內心充滿激情卻窮於用言語表達的人,他的內心世界通常只用一個表情或一個眼神表達出來,但他都演譯得恰到好處,精采異常。

不過,最引起我們興趣的卻是這個父親與其女兒美蓮對感情的處理方式截然不同。其實,他倆的感情遭遇的性質很相似,大家都是失去了最深愛的人。父親的處境更糟,只有在幻覺中才能與亡妻相見。而美蓮的情人後來在她父親的請求下,仍肯在百忙中抽空跑到美蓮跟前,低聲下氣地為她演奏她最心愛的樂曲。但兩父女在失去至愛之後,面對生活的態度竟完全相反。父親不但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把悼念亡妻的哀痛心情轉化為對音樂藝術的改良與創新,把內心的激情注入琴音之中,成為一首首哀傷沉痛的樂曲,令聽眾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悲傷,甚至為之落淚。這樣把痛苦情感昇華為美妙的藝術,正是人類極偉大極崇高的成就,也是人生最有價值、最美好的行為,只有這種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才能顯出人生真正的價值。

反觀美蓮的表現卻不禁令人搖頭歎息了。因被情人捨棄而變得自暴自棄,終日躺在床上茶飯不思,不言不語,直至身體被摧殘至不似人形,連走一步路也要人攙扶,最後更以自殺告終。

美蓮的悲傷的確終結了,不過以最無價值、最無意義的方式終結。她自然值得同情,但更使人覺得可惜,大好的人生就只為一個男人而葬送了。她實在太懦弱,自我價值也太低了。他那種毫不自愛、極端消極的人生觀簡直毫不足取。失去一個人的愛就等於失去所有人的愛,失去全部的生命意義嗎?世上除了愛情,就沒有其他值得爭取、值得留戀的東西嗎?如果連自己也不愛惜,又何以去愛人呢?她不可以像她父親一樣,把哀傷的感情昇華,轉化為可流傳後世的音樂嗎?如果她好好保重自己,重新振作,積極面對生活,誰敢說她以後不能找到一個更愛她的人呢?

我們無意怪責美蓮,只認為她的出路本可以是光明的,但她卻選擇了一條最黑暗的道路。當然,她與父親所走的路完全不同,畢竟絕非偶然的。幾千年來,男女兩性自呱呱落地起就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教育。男性被教導要成為獨立、剛強、理性及幹大事的;女性則是依賴、陰柔、感情化以及幹瑣事的。

男性從小就被灌輸要以事業為重,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思想。自然,也有不少男性很看重愛情的,當愛情受挫時,他們也可以十分傷心──哥倫比就是一例──但他們絕少會採取美蓮那種自毀的方式,也絕少為此而犧牲自己的事業或理想。「不愛江山愛美人」的美談之所以能傳頌千古,就是因為那是極罕見的例子。

與男性相反,女性從小被教導成以家庭為重的感情動物,並以愛情放在首位。為了愛情而願意放棄一切的女性就被歌頌為偉大。對一個女性來說,愛情是找一個可托附終生的伴侶,並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她們全部人生價值就只依靠這個男人的評價才得以體現。一旦這個男人對她的感情有變化,其至拋棄她,她就感到再沒有生存的價值,連自己的生命也可放棄了。其實這不是愛情,而是一種依附。

美蓮就是這種思想典型的例子。從電影的內容看,她並非陷於絕境,只有死路一條。相反,她有自力更生的能力,父親不但疼愛她,對她寬容,而且十分同情她,只是她自己執迷不悟,以為失去馬蘭的愛,就永久失去愛情罷了。她似乎不曾想過:馬蘭是否還值得她愛呢?事實上,越到後來就越顯得馬蘭根本不值得她愛,甚至連導演也有意向觀眾傳遞這個訊息。當初馬曾到美蓮家求教時,他一面清秀俊朗,充滿朝氣和自信,的確很得人喜愛,但當他在音樂界打滾了一段時間,名利心越來越重時,他的面相也隨之變得庸俗起來,後來更變得肥腫難分哩。

如果美蓮理智一點,也很容易發現馬蘭已不再是她當初所愛的男人,而變成只追名利的俗人,與她那淡薄自甘,不慕虛榮,只追求靈性上滿足的個性明顯格格不入。所以,退一步說,縱使憑她單方面的努力能挽回這段感情,她也應該考慮,馬蘭是否還值得她愛。

現代版的美蓮

這部電影的內容雖然發生在十七世紀,但仍然很有現實意義,因為今天仍有不少女性對感情的態度跟美蓮的沒有根本分別。當她們遇到感情創傷時,通常會比男性更難癒合。社會的教化使她們很容易傾向於以淚洗臉、不眠不食、自怨自艾或逃避現實等消極行為,而較少像哥倫比那樣,把悲傷化為力量,為另一些同樣有價值的人生目標而奮鬥。這也說明,為何在各方面有大成就的人物多數是男性。像貝多芬和梵谷等都是受到愛情重創的表表者,但他們卻能把痛苦轉化為有永恆價值的樂章和畫作,使人的生命力達到至高至善的境界。

這又令我想起電影中的一幕:美蓮與馬蘭聽到父親說自己也有激情這種生命力時,立刻露出驚訝的神情,因為他們從沒想過,不苟言笑,表情木納的父親竟也有激情,可見他倆不懂得:如果哥倫比缺乏這種生命力,根本就不能成就那感人的樂曲。這一點,馬蘭要到電影終結時才能體會得到,而美蓮卻永遠無法體會得到了。

今天的女性,雖然仍未能與男性享有平等的地位,但與生活在美蓮那個時代的女性比較起來,已有很大的改善。她們應該更有條件避免採取依附男性的價值觀,而應學習哥倫比那種積極奮鬥的人生觀。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